摘 要:目前,水土流失問題已經是中國的頭號環境問題,它不但導致了生態失調、惡化生態環境,而且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介紹中國水土流失的現狀及危害,并探討幾種治理方法。
關鍵詞: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5-0220-02
中國是一個多山地丘陵地貌的國家,加上人們為了大面積的開墾種地及建筑物的所需,對之進行過度開采,出現了水土流失現象。在不同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也使中國各個行業的生產發展受到影響,嚴重制約了中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水土流失以及其治理方法尤為重要。
一、中國水土流失現狀分析
根據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中國水土流失面積達到了356萬km2 ,包括水蝕面積165萬km2 ,風蝕面積191萬km2 。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斷增加,可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有限,致使人均占有土地面積逐漸減少。隨著城市化和工礦業的發展,公路、鐵路建設及大規模的民用建筑施工的建造,同時又缺乏水土保持措施,使得地表遭受破壞,森林資源不斷減少,加劇了水土流失的現象[1~3]。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嚴重的水土流失給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生產帶來多方面的危害[4]。
這種危害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遠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耕地面積被毀壞
據科學考察,張家口地區大洋河2010年之前洋河水周邊都是耕地,現在由于水土流失,導致洋河水已經干涸,周邊的耕地更是難以栽種植物,已喪失了農業生產能力,按現在的流失速度推算,五十年后中國將有很多河流及耕地喪失殆盡。這不僅使人們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而且會威脅國家糧食安全。
(二)削弱生態系統功能
水土流失與生態惡化互為因果。一方面,水土流失導致土壤涵養水源能力降低,加劇干旱災害;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在輸送大量泥沙的過程中,也輸送了大量化肥、農藥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從而加劇了水源污染。水土流失還導致了防風固沙能力減弱,加劇沙塵暴;導致河流湖泊萎縮,野生動物棲息地消失,生物多樣性降低。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
(一)減少鄉村人口和農業人口數量
水土流失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人口增多,因此治理水土流失的一個根本措施就是減少水土流失區的人口數量,隨著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造成了大面積的土地資源被過度利用。中國通過加快城市化進程,讓城鎮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某種程度上減弱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讓更多鄉村人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從而減少農村人對土地的依賴,這樣可以減少水土的流失。減少農業從業人員,積極推動專業化生產和服務 ,逐步實現農村和農業的現代化。
(二)要完善投入機制,增強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科學完善的水土保持規劃和管理體系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建設與實施是防治措施的重要保障。把植樹造林、科技扶貧、山區開發、以工代賑等資金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相結合,統籌計劃,統一安排,進一步增強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嚴禁人為破壞植被,亂砍濫伐森林和陡坡開墾等一切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種草,恢復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要做好生態補償工作,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把水土保持貫穿到人們的各種生產、生活活動中 ,形成一種依法進行水土保持 ,自覺從事水土保持的良好制度氛圍。
(三)研發新型藥劑保護水土
目前,針對水土流失這個問題,很多科學家都在進行著不斷地研究,其中已經找到一種對防治水土流失很好的藥劑---聚丙烯酰胺,通過室內外試驗,科學家們已經摸清了聚丙烯酰胺防治田間水土流失機理和效果,并將這項技術應用于防治田間水土流失,這項技術操作簡單、方便、易學,且投入少,效益大,通過大面積的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此項研究成果開辟了化學措施治理田間水土流失的一項實用新技術。這項技術將對中國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其應用及開發潛力很大。為此,通過化學試劑來治理水土流失不失為在此領域的新的方法。為此開發新的藥劑來治理水土流失意義深遠。
實踐證明,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資源;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創造了經濟效益,可以真正實現將生態改善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
四、結語
水土保持不僅關系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也關系到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加之長期以來對水土資源的過度利用,當前中國水土流失仍然十分嚴重。因此,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水土流失仍將面臨巨大的壓力,我們必須把水土保持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堅持不懈地抓下去,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黨維勤.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對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J].中國水利,2010,(10):25-27.
[2] 周斌,樊太岳,卿太明,等.四川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水土保持,2009,(7):3-5.
[3] 劉城宏.水土保持的社會開發性[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9,(2):3-5.
[4] 賴觀路.龍南縣水保和諧執法新篇[J].中國水土保持,2007,(7):31-41.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