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創新則興,不創新則亡。企業創新是企業基于生存發展和競爭需要的必然選擇,主要包括技術創新、體制創新、思想創新。簡單來說,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體制創新可以使企業的日常運作更有秩序、更便于管理,同時也可以擺脫一些舊的體制的弊端,如科層制帶來的信息傳遞不暢通;思想創新是相對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領導者思想創新能夠保障企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員工思想創新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發揮員工的創造性,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
關鍵詞:企業;技術創新;競爭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7-0014-02
一、企業技術創新的實質及其意義
“創新”一詞,按照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是:拋開舊的,創造新的。其英文為Innovation,表示“某種新事物的引入或某種新思想、方法或裝置的引入”。從廣義上講,凡是在前人或他人發現或發明的成果基礎上,能夠有新的發現,提出新的見解,開拓新的領域,創造新的事物,或者對前人、他人的成果創造性的應用,都可以稱為“創新”。創新是人類以獲取新成果為目標的一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
把“創新”這一概念最早引入經濟領域,并形成一整套理論體系的是美籍奧地利人、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他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以企業為研究對象,提出企業發展要靠“內生力”,而不能只靠資本、勞動力等“外在”的投入。認為這種“內生力”是“革命性”的突變,能創造出新的更多的“特殊”價值,進而促進經濟發展,而不單是經濟增長。這種“內生力”是個“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生產要素的全新組合”。把這種從沒有過的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過程,能發揮資源的創造能力,使企業最大限度地獲取超額利潤。這種“新組合”,熊彼特稱之為“創新”。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他還進一步提出“創新”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5種情形:(1)采用一種新的產品;(2)采用一種新的方法;(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一種新的供應來源;(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新的組織,比如造成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后來人們將他這段話歸納為5個“創新”,即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和組織創新。創新的主體主要有企業、政府和個人。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企業的前途在于創新”。創新之所以關系到企業的生命和企業的前途,首先,是因為創新是市場經濟體制對企業的根本要求。100多年前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建立市場經濟的體制,喚起了人們“驅利”的本能,通過價格、供求、激勵、信用等機制,企業之間相互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優勝劣汰”這一市場經濟的無情法則,驅使企業產生一種求新、求變的壓力和動力。企業只有不斷增強創新的能力,才能生存和發展,否則就會像比爾·蓋茨說的那樣:“不創新,即滅亡”。其次,從政治角度看,企業要創新還因為中國的企業是社會主義企業,需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創造出“最好、最優、最高的產品質量”,“有利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發明和專利”。否則“社會主義必然戰勝資本主義”只能是一句空話。再次,企業必須創新還因為這是應對國際、國內嚴峻經濟形勢帶來挑戰必然選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不斷顯現,無論是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還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歐債危機還在發酵,美聯儲繼續執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國際金融市場、大宗商品市場震蕩加劇。據專家預測,全球經濟需求緊縮、增長低迷還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從國內來看,中國經濟趨穩的基礎尚不穩固,擴大有效需求面臨許多制約因素,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大,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運輸成本也明顯增加,企業利潤空間和生存空間受到雙重擠壓。面對嚴峻形勢,企業的唯一出路是對經營現狀永不滿足和孜孜不倦的開展創新活動。最后,企業進行創新還是由目前中國企業生產經營現狀決定的。過去的30年,中國已發展為“世界工廠”,建立了龐大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企業主要是制造業,目前仍未擺脫低端制造、低成本競爭和低附加值出口的“三低”狀況。據有關資料介紹,全球制造業生產鏈可分為4種類型:一是低技術含量和勞動密集型;二是稍高科技含量的低端制造;三是低端制造而多樣化產品;四是高端制造。目前中國的制造業雖然總量已是全球第一,但是產品仍處在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大而不強,大而不優,而且我們為此付出的資源和環境的代價還很大。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抵御西方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提升,必須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實現由“中國制造”為“中國智造”,從“貼牌大國”向“品牌大國”邁進。
二、企業創新的重點內容及其目的
企業創新即“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有著多方面內容。按照熊彼特的說法“有五種情形”。但是,工業企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滿足社會需要為人們提供產品的單位,因此,其創新的重點理應是工業產品,應該在產品技術創新上下工夫。一般說來,任何一種工業產品有3個層面:首先是產品的核心層,它決定產品“是什么”,即產品的基本功能,滿足人們的某一種需要,表現為產品的關鍵部件或環節。其次是產品的外表層,即產品的附加功能,表現為產品的形狀、光澤、包裝以及產品的品牌、商標等。最后是產品延伸層,即產品的銷售服務功能,比如組織配送,送貨上門,產品使用人員的技術培訓,產品嚴重缺陷的“召回”制度等。通過上述3個層面創新,使產品有知名度、上檔次,成為名牌,獲得標準制作權。如何實現產品創新?縱觀世界各國的企業技術創新,主要有3個途徑:一是在模仿基礎上創新,即在解剖別國他人產品樣機后,按照其先進的設計工藝制造原理,“照葫蘆畫瓢”進行模仿,在此基礎上改進本國企業產品,使質量提高,成本降低,迅速占領市場,取得明顯經濟效益。但是這種產品創新,只能是追趕別國已有的產品技術,很難有更新和“革命性”突破,不能超越別國的先進水平。二是在引進基礎上創新。即在引進別國他人的先進技術裝備等硬件或專利、商標、技術訣竅等軟件,使之“本土化”,適應本國原材料供應及人們消費習慣,使產品性能有較明顯突破或較大幅度地提高檔次,并且可以打入國際市場,有一定競爭力。但是這種技術不可能是最先進的。在當今國際競爭中,真正高超的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到的,因此也難以擺脫跟在別國他人后面的被動落后狀態。三是企業自主創新。這是企業最理想的技術創新。即在企業創新之前,確定創新的重點內容和目標,“以我為主”。擁有創新成果蘊含的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對無形資產的應用支配權,也就是“我能做主”。企業自主創新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自己單槍匹馬,不去依靠別國別人的創新,它有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來創新等3種基本形式。在符合利益、效能最大化的前提下,創新過程中技術的來源、創新力量的組織以及創新采取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三、企業創新的組織與策劃
管理理論中的組織職能是指為了達到某些特定目標對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進行整合,使其發揮最大效能。通過組織職能的作用,能使企業創新落到“實處”。一方面,企業研發部門與其他部門密切配合,使企業的采購、生產、銷售、財務和人事等部門,為企業創新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發揮出高的團隊效率。另一方面,企業創新還應有適宜的組織形式。早在英國產業革命時期,企業創新主要是發明家個人行為,無論是蒸汽機或是各種紡織機械的發明,都證實了這一點。到了19世紀,當時美國、法國出現了新的組織形式,即在企業內部建立研究開發實驗室,并與之相配合建立了許多為實驗室輸送人才的工科學校。根據各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實踐,一般說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新產品或新技術研發小組。這種研發小組的人員,對本企業產品熟悉,可以較容易在產品的核心技術上加以延伸或擴建,進行創新活動。(2)企業專項技術開發中心。大中型企業為了進行重大項目技術創新,從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開發中心,撥付專項資金,對創新項目攻關,單獨從事創新活動。(3)員工個人創新活動。企業為了鼓勵員工創新,開發他們的聰明才智,允許他們在個人立項獲準后,利用一定工作時間和企業現有的工作條件進行創新活動,提出具有創新意義的小改小革或提出創新的合理化建議。(4)企業全新產品創新小組。由企業安排小組負責人,抽調精干的有經驗的專門人才,通過研發推出獨具一幟的全新產品,(5)企業“借力”創新,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科研單位、高等院校集聚了大量科技人才、信息和科研設備等,一旦與技術創新主體——企業相結合,協同創新,必將加快創新步伐,提高創新效果。
企業創新其實質是企業在前人或他人成果基礎上的一種超越,是思想認識的升華,是創造性的生產實踐。它應當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創作歷程那樣,先是學習大師之長,跟蹤、模仿之后“盡快逃離”,之后“開天辟地”建立自己的“高密東北鄉”。企業創新涉及到企業方方面面,是對企業素質的全面考量,為此必須進行縝密策劃。首先,企業應遵循技術發展的客觀路徑和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運用互聯網等科學手段,對企業創新及其市場前景進行全面分析和展望。比如,從事機械制造的企業如何擺脫對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敏感而形成的“路徑依賴”,創建高效、智能化和網絡化,符合低碳環保要求的“綠色”制造技術;消費品生產的企業,如何通過創新,生產出富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滿足人們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其次,在對企業創新及其市場前景進行分析和展望的基礎上,企業應從實際出發,制定出可行的企業創新規劃。明確企業創新從哪些方面實現,設定創新目標和創新采取的組織形式以及人、財、物力等投入的安排,“環境”的配合等。并且在實施計劃過程中,參照全面質量管理的成功經驗,實行計劃(P)、執行(D)、檢查(C)、處置(A)循環,不間斷地進行創新調整,使企業成為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