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勞工權益保護對社會和企業的影響日益顯著,對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沖擊較為明顯。因此,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實施勞工標準對企業生存能力影響的方向和程度。研究發現,實施勞工標準有利于企業提高生產質量,但是對企業當期的盈利能力和銷售能力將產生負面影響。
關鍵詞:勞工標準;生產質量;銷售能力;盈利能力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7-0022-02
“新型民工荒”、“毒蘋果事件”以及“新飛大罷工”,都折射出勞工權益保護對社會和企業的重大影響。本文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一線員工的訪談,了解實施勞工標準對普通勞工的心理、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探尋勞工標準對企業生存能力的影響,希望幫助企業管理者理性對待勞工標準問題,促進企業生存能力的提高。
一、國內外勞工標準與企業生存能力問題的研究現狀
(一)勞工標準問題研究
目前國內外有關勞工標準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勞工標準介紹、勞工標準與出口貿易的關系、勞工標準與FDI的關系和勞工標準對企業微觀層面的影響方面。Rodrik、Lantos、Pun、Sum、Siltaoja等學者認為,實施勞工標準有助于增強員工的歸屬感,有助于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國的孫雅玲、丁桂蘭、劉德光、王群等學者經研究認為,實行勞工標準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是有利的。
(二)企業生存能力研究
國外關于企業生存能力的研究主要有內生論和外生論兩大類觀點。外生論強調影響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因素對其生存能力的影響,代表人物是邁克爾.波特教授。內生論強調企業的內部資源、能力、知識等因素對其生存能力的影響,如以錢德勒為代表的組織能力學派、以史蒂芬·李普曼為代表的資源學派等。
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學者開始研究這一問題,任劍新、張彥開、任佩瑜、張思平、王伯安、王國順、唐健雄、朱述英、朱義令、趙永樂等學者從不同視角對企業生存能力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測評。
二、理論與研究假設
(一)勞工標準的構成要素
勞工標準是指有關勞工保護的基本法律規則,是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勞動條件、勞動福利及其他公民權利所作的規范與要求,包括由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國際勞工公約書和建議書,以及其他達成國際協議的具有完備系統的關于處理勞動關系和與之相關聯的一些關系的原則、規則。1998年,國際勞工組織全體成員國一致同意賦予其中的七項公約以“基本勞工權利公約”的地位,經合組織稱之為“核心勞工標準”。內容包括:結社自由與集體談判權、免于強迫勞動和歧視權、禁止童工。
(二)企業生存能力的構成要素
根據國內外學者關于企業生存能力的研究,本文以當期盈利能力、當期銷售能力和產品質量三個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生存能力。當期盈利能力是指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通常表現為一定時期內企業收益數額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
(三)兩者相互影響的作用機理、模型構建與研究假設
實施勞工標準后,企業在員工生活環境、應急設備、工資等多方面的成本支出可能會比以前增加,還要支出大筆認證費用(譬如SA8000的認證費大概在7萬—8萬元左右),致使管理成本和產品成本大幅增加,產品價格上升,價格優勢降低甚至消失,導致市場需求的下降,影響銷售收入的增加;如果產品單位利潤不變的話,企業的總體盈利能力將會下降。不過與此同時,員工的工作熱情增加、勞動積極性提高,企業管理更加規范、接近和融入國際化企業運作流程,產品質量將得到提高。所以,本文構建以下勞工標準對企業生存能力影響的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并提出假設:
H1:實施勞工標準對產品質量有正向影響;
H2:實施勞工標準對當期銷售能力有負向影響;
H3:實施勞工標準對當期盈利能力有負向影響。
圖1 研究模型
三、實證分析
(一)問卷設計及數據收集
調查所用問卷包括兩個核心內容:勞工標準和企業生存能力。問卷對勞工標準的測量以強迫性勞動、健康與安全、集體談判權、工作時間、工資報酬和懲戒性措施這六個因素為主。通過5級Likert量表衡量員工對企業盈利能力、銷售收入、產品質量、產品合格率等指標的評價以反映企業的生存能力。
由于外向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勞工標準影響較大,本次調查抽樣在廣東、湖北、江蘇、浙江、山東、上海等省份進行。樣本單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普通員工。實際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0份,回收率93.33%,其中合格問卷259份,合格率92.5%。樣本中男女比例為62.7%和37.3%;18歲以下的占3%,18—25歲的占49.3%,26—35歲的占32.8%,36—45歲的占10.4%,46—55歲的占4.5%;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專、大專及以上的員工所占比例分別為:3%、28.4%、31.3%、37.3%;收入水平<=1 200、1 201—1 500、1 501—2 000、2 001—3 000和3 001以上各層次的比例分別為:3%、1.5%、20.9%、37.3%和37.3%。根據樣本的人文統計資料,所選樣本基本可以代表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員工。
(二)問卷的信度與效度分析
信度指對同一或相近的測量對象進行反復測量時,測量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是測量工具能夠穩定地測量所測變量的程度。進行信度檢驗,問卷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884,表明問卷很可信。問卷的效度指測量工具能夠準確、真實、客觀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進行效度檢驗,KMO值為0.767,Bartllet′s球形檢驗的p值為0.000。說明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與效度。
(三)調查結果分析
使用AMOS7.0構建結構方程模型,統計結果如圖2所示。
統計結果顯示,卡方值為98.921,卡方自由度比NC=1.164,
介于1—3之間,p=0.143>0.05,說明假設模型與樣本數據可
圖2 AMOS擬合的結構方程模型
以契合。TLI=0.961>0.95,CFI=0.958>0.9,IFI=0.961>0.9,RMSEA=0.05<0.06,假設模型的ECVI值和AIC值均小于獨立模型和飽和模型的值,上述指標均達到模型適配標準,表示模型可以被接受。結構模型得到較好的驗證,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結構方程模型的擬合結果及假設驗證情況
檢驗結果顯示,實施勞工標準會提高產品的生產質量,假設H1成立。說明實施勞工標準的企業其生產質量也會較高,擬合系數為0.727。勞工標準對當期銷售能力影響的路徑系數為正,對當期盈利能力影響的路徑系數也是正值,這兩條路徑均未通過檢驗,假設H2 和H3均未得到支持。可是這兩條路徑的路徑系數都非常高。這可能是因為在我國,職工更傾向于將自己作為企業的一員來看待,個人對本企業的績效多為正面評價;實施勞工標準后,員工的積極性被調動,勞動效率提高,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依賴程度增強,即使認為所在企業的盈利能力和銷售能力不佳,在這些問題上還是偏向給出中立或正面的評價。
四、研究結論
從結果來看,企業執行勞工標準不僅有利于解決勞工荒的問題,還有利于職工學習和模仿先進技術,提高勞工素質,有利于職工更好地以主人翁的態度投入企業的生產活動,提高勞動生產率,最終促進企業生產質量的提高。但是較高的勞工標準將導致企業在職工工資、安全與衛生設施、管理費用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致使產品生產成本上升,產品價格被動提高,影響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致使企業當期的銷售能力和盈利能力受到一定影響。
可見,如果企業實施了高水平的勞工標準,短期內將削弱其勞動力優勢,降低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短期生存能力。但是有調查表明,歐美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已養成一定傾向的消費定勢,更愿意購買符合勞工標準的產品,所以企業只有實施國際勞工標準,才能在發達國家市場上打開銷路。
參考文獻:
[1] 李世軍.國際勞工標準對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影響[J].企業技術開發,2010,(10):78-79.
[2] http://tech.sina.com.cn FLA公布調查富士康報告:嚴重違反勞工權利,2012-03-30.
[3] 沈占波,張新國.淺析核心勞工標準對我國三大產業發展的影響[J].改革與戰略,2012,(2).
[4] 張新國,等.勞工標準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
[5] 陳江.基于ARMA模型的勞工標準對國際貿易影響機制實證分析[J].蚌埠學院學報,2012,(6):62-64.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