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把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作為“八大經濟區”中重要增長極來抓,為該省資源型城市的資源轉換、產業轉優、體制轉新、城市轉型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還存在著總體規劃不完善、煤炭資源接續緊缺、投資融資明顯不足等諸多問題和制約瓶頸。對此,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煤電化基地;煤炭資源;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42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7-0104-02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把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作為“八大經濟區”中重要增長極來抓,將煤炭轉換成電、焦、油及其他化工產品,為該省資源型城市的資源轉換、產業轉優、體制轉新、城市轉型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要真正把黑龍江省的煤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還存在著總體規劃不完善、煤炭資源接續緊缺、投資融資明顯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夠、人才匱乏、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諸多問題和制約瓶頸。
一、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總體規劃不完善
一是地方規劃與總體規劃不盡一致??傮w規劃要求穩定煤炭產量。煤炭豐富的雙鴨山市規劃“十一五”末煤炭產量翻一番,達到4 000萬噸。雞西市規劃煤炭產量由2008年的3 500萬噸到2020年增加到4 500萬噸。僅這兩市規劃煤炭生產規模就增加3 000萬噸。不協調的原因,主要是省里的相關職能部門制定規劃時,沒有認真聽取并研析基層的意見,而地方政府也不愿接受總體規劃的約束,各自為戰。二是總體規劃缺乏與之相應的專項規劃,如水源工程建設規劃至今尚未確定。而水源、電網、交通、土地等一系列配套規劃需要超前制定。三是產業布局不盡合理,總體規劃中并未針對東部七市,特別是四個煤城資源、現狀和基礎做出相應的發展定位,使東部七市不能各有側重、合理分工,不能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動,無法實現錯位發展。四是盡管總體規劃對產業結構調整作了明確規定,但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煤化工低端產品項目仍然在新建和擴建。此外,有些地方如果要落實規劃項目,與資源需求之間也存在矛盾,有的項目明顯地表露出“圈資源”的意圖,實施的難度很大。
(二)煤炭資源接續緊缺,原煤穩產困難加大
當前,黑龍江省煤炭資源已探明儲量約為273億噸,保有儲量約220億噸,其中已開發的礦井占用90億噸,尚可利用的130億噸資源中僅有89.5億噸可供規劃建設大中型礦井,其余40億噸近期不能規劃建井。由此可見,黑龍江省的資源總量已構不成大省,東部四煤城中,七臺河市被列為全國第二批煤炭資源枯竭城市,鶴崗市礦區穩產時間也不容樂觀,煤電化基地建設面臨著嚴重的資源保障問題。同時,地方煤礦規模小、布局散、產業集中度低,將成為下一輪國家煤炭產業政策調查的對象,這對煤電化基地建設的煤源保障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此外,地質勘探投資萎縮,煤炭資源儲量增長遲緩。
(三)投資融資渠道較窄,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六城市財力基礎相對薄弱,計劃經濟時期的“多取少予”導致這些城市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欠賬多、城市化進程緩慢等問題。同時,由于金融機構少、金融產品少、融資難、貸款難困擾企業發展,使已制定的產業規劃、園區規劃難以實施。由于投入不足,運力和電力輸出的難度也在加大。區域內鐵路運力緊張,許多企業采用汽運方式,增加了經營成本。電力輸出設施發展滯后,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煤電產業的發展。
(四)煤電化基地建設協調機制不到位,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黑龍江省雖然制定了煤電化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但沒有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統籌規劃管理煤電化基地建設工作。由于黑龍江省還沒有制定分稅制的辦法,而目前的行政區劃決定了各地只能從本市市情出發規劃和建設項目,并且不愿受到制約,導致了項目趨同、重復建設、資源利用效率低、協作配套不完善等問題。在政策扶持上,黑龍江省對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還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土地、財稅金融和投資政策方面,對外來投資客商和本地企業做大的吸引力不夠。另一方面,從當前實際看,煤電化項目立項、審批、融資及推進整體程序過于煩瑣,政府和企業之間缺少有效的協調溝通,工作效率相對較低,審批手續多則上百,少則幾十,項目前期運作成本高、效率低、難度大,運行過程不暢。
(五)專業適用人才匱乏,科技支撐能力較弱
目前,黑龍江省煤電化基地建設缺乏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科技水平不高、實力不強、人才短缺、結構不合理,同時還有不少人才外流。煤炭、電力、化工等行業自主研發能力和技術成果承接轉化能力較弱。尤其是煤化工方面矛盾更加突出,除七臺河市具有較為先進的技術外,其他各市在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等方面還剛剛起步。
(六)資源開發中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煤電化是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黑龍江省絕大部分新建和擴建煤電化項目,特別是煤化工項目將帶來新的能耗和污染源。由于國家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這對完成國家和黑龍江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將帶來更大的難度和壓力。同時,隨著開發利用速度不斷加快、規模不斷擴張,由此引發的地質生態環境破壞現象十分嚴重,有可能使不可再生的能源枯竭和生態環境惡化提前出現。特別是隨著煤炭產量的急劇增長,采空區不斷擴大,引起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加之煤炭安全欠賬多,技術裝備落后,影響安全生產的因素仍然存在,導致資源開發中安全隱患增多。
二、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對策建議
(一)堅持總體部署與配套規劃并重,加快戰略推進步伐
黑龍江省應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和綜合協調力度,成立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專項推進組織,統一協調東部六城市及有關的農墾、森工系統下屬企業,加強區域協作,形成合力,避免在項目建設和調整過程中出現產業趨同,避免互相爭資源、搶市場的現象發生。督促檢查東部六市工作落實情況,根據各市煤電化項目建設規劃,調整和完善總體規劃,盡快編制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中期、遠期和年度推進計劃,編制水源、土地、電網、交通、金融等一系列配套服務規劃,加快東部煤電化基地戰略的推進步伐。
(二)堅持均衡配置與集中開發并重,保持煤炭產量相對穩定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政府調控、市場調節的原則,制定全省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成立省內煤炭資源配置專業機構,對全省煤炭資源進行均衡配置,優先考慮煤炭資源瀕臨枯竭城市的煤炭資源配置,從政策和資金上支持這些市地加大資源勘探力度,增加接續和儲備資源。二是積極應對國家對小煤礦“關井壓產”政策,堅持走集中開發之路,促進煤礦企業改組、改制,鼓勵和支持大型煤礦兼并整合小煤礦,組建煤炭企業集團,提升煤炭產業集中度。三是堅持規?;l展,集約化經營,在已探明儲量的基礎上,按照總體規劃的要求,加快推進大中型礦井建設,保證原煤穩產。四是隨著煤電化基地建設進程的加快,在同質同價的前提下,黑龍江省應適時調控龍煤集團優質焦煤和電煤出省數量,為煤電化基地建設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
(三)堅持政策扶持與市場運作并重,提供資金保障
黑龍江省應比照“哈大齊”工業走廊扶持政策,在財稅金融、投資政策、項目立項、土地、環評、建設用地、市場準入、節能減排等方面,給予東部煤電化基地更加優惠的政策。同時,應建立煤炭轉化發展基金。從煤炭銷售收入中提取煤炭轉化發展基金。這部分資金取之于企業,專項用于煤炭生產企業發展煤炭轉化項目,以實施煤炭轉化項目的企業可以先征后返。此外,還應進一步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到東部區落戶,并給予特殊的金融政策和產品,增加貸款擔保機構數量,擴大試點范圍,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利用國家發行債券等扶持政策向東部傾斜、向企業傾斜、向項目傾斜。
(四)堅持宏觀調控與優化布局并重,實現錯位發展
依據東部六市發展現狀和優勢,對東部六市煤電化產業發展重點做出界定,調整優化煤電化項目總體布局。七臺河市煤炭資源以優質煉焦煤最為豐富,并具備了把傳統煤化工轉向現代煤化工、材料化工、合成化工技術條件,建議在七臺河市建設煤化工核心區。雙鴨山市煤炭資源豐富,國電、大唐等大型企業分別在該市建設了大型坑口電站,建議在雙鴨山市建設煤電一體化核心區。鶴崗市煤炭適宜氣化并生產化肥,建議在鶴崗市建設煤氣化核心區。雞西市煤炭機械制造產業基礎較好,建議在雞西市建立煤機制造產業核心區。通過以上布局使東部各市形成各自優勢,實現錯位發展。
(五)堅持科技創新與人才引進并重,提升產業層次
以建設世界一流的煤電化基地為目標,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充分依托國內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建設煤電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技術中心、博士后流動站,搞好相關技術與產品的研發,促進煤炭循環經濟發展,提高煤電化項目產品附加值。加快建立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把煤電化相關專業納入全省緊缺型人才培養計劃,組織省內有關院校按照煤電化行業需求培養專門人才,與國內重點院校合作舉辦化工、機電、管理等各層次培訓班培養人才,實現科技、信息、人才的有機整合,為加快煤電化基地建設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六)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目前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尚未形成,使得“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被懸空,資源的開發利用者沒有承擔環境成本,導致治理經費難以落實,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黑龍江省應盡快開展煤電化基地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勘察評估工作,通過人大立法制定煤電化基地資源與環境管理條例,出臺礦區沉陷、“三廢”污染等治理補償辦法及細則,改變現有采礦企業成本核算制度,將生態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費用列入企業的生產成本,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提出全面、科學的生態環境治理措施和方案。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