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司僵局現象,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已經越來越多的出現。研究公司僵局的法律救濟途徑,不僅是解決公司立法上不完善的需要,也是公司運行實踐中的現實需要。基于此,可探討這一問題的應對之策,從公司僵局的概念、特征及危害入手,分析我國公司僵局救濟缺陷和如何完善國內公司僵局的法律救濟制度等五個方面,來呼吁通過從立法的源頭來解決公司僵局的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公司僵局;缺陷;法律救濟
中圖分類號:DF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7-0255-02
一、公司僵局的概念
公司僵局的概念起源于美國的《示范公司法》,在美國法中公司僵局的現象被描述為“社團死鎖”。根據《布萊克法律辭典》的解釋,公司僵局是指“公司被一個或者多個股東或董事的派系所影響導致公司的經營活動處于停滯的狀態,因為他們對公司經營決策的某個重大問題持反對態度。”①筆者認為,公司僵局是指公司里各個股東或者董事之間以及股東和董事之間,利益出現沖突時候的一種互不妥協、對峙的狀態。
二、公司僵局的特征
公司僵局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1)公司股東(董事)之間強烈的對抗性。形成公司僵局的根本原因是公司的各個股東或者董事之間,形成了強而有力并且又相互制衡的多種不同力量。在會議期間(董事會或者股東會),無論是持反對決議的一方,還是提出決議的一方,他們在此時的力量是相當的,并且是不相上下的,亦都是絕不會作出任何讓步的。而此時也絕對不可能有任何一股中間力量的存在,因為在各個公司的表決機制中,非此即彼。如果在會議中始終保持中立的效果,那么最終將等同于持反對票,致使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公司決議。(2)公司僵局狀態的持續性,公司僵局的狀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得不到緩和,這種狀態持續下去會給公司造成巨大的損害。(3)公司運行機制的失常性。公司僵局的情況一旦出現,持續的狀況一旦形成,必然會導致公司決策斷層或者有效的執行機制被隔斷,至此公司的運行機制將不能正常運行,甚至停滯,公司效率也必定會受到影響。(4)僵局狀態本身的合法性。公司僵局想象出現的時候,雖然公司陷入僵局,但股東本身的權利、這種意見的不一致和敵對狀態的形成,都是處于本公司內部的一種狀態,無論是在法律的范圍內或是對于公司的章程來說卻都是被允許,是合法的。也就是說,如果這種僵局的狀態沒有到達一定的損害程度,或是僵持中的一方愿意妥協,或者采取其他的辦法去打破僵局的狀態,那么,這個僵局狀態的本身就是合法的,法律是不能主動去加以干涉的。
三、公司僵局的危害
1.對公司利益的危害
公司僵局會對公司的整體利益造成損害。一般情況下,公司外部會有很多債權債務關系,但是只要不出現公司資產不能折抵公司債務而引發的公司破產的極端情況,公司的生產經營就不會受到影響而停滯。而一旦公司僵局出現,直接影響的就是公司正常運轉與存續。
2.對股東利益的危害
每個股東最初設立的目的都是為了能在公司正常營運發展的過程當中達到某種目的或者是獲得某些利益,這些利益包括每位股東應當享有的自益權和共益權。而這些利益也只有在公司能夠正常運轉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實現。一旦公司陷入僵局、公司運作停滯,公司的股東會或董事會的經營決策就根本無法做出,更不用說這些決策能夠得到有效的執行了。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經濟當中,公司根本不可能從中獲得盈利,股東的自益權和共益權也就無從談起。
3.對債權人、職工等利益相關者的危害
公司是一系列合同的集合。一旦公司陷入僵局,公司的自身生產經營處于停滯狀態,將會對供貨商、銷售商等一系列利益相關者造成損害,因為他們的預期收益是建立在公司生產經營正常運轉的基礎上的。不僅如此,公司僵局也會嚴重損害公司員工的利益,因公司停止生產,員工無法正常工作,其相應應取得的薪金也會降低甚至被剝奪。所以,公司僵局會導致債權人、公司員工等一系列利益鏈條上利益相關者的損失。
4.對社會利益的危害
在當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純盈利已經不是公司存續的唯一目的,作為市場經濟體制調控下的公司更承擔了大量的社會責任。公司在陷入僵局的時候不僅自身的生產經營停滯、償債能力減弱,而且會導致本公司內部員工的群體性矛盾,員工的生活因公司無法正常運作而受到影響甚至失業,會給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帶來危機。
四、我國公司僵局救濟的立法缺陷
2005年10月,我國大范圍地修訂了《公司法》,增加了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進一步彌補了立法的空缺,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然而,我國也同樣沿襲了大陸法系立法傳統的《公司法》,并沒有關于公司僵局的法律表述,現行的《公司法》仍然對于如何處理公司僵局的相關制度存在不少的缺陷。
1.規定過于原則,不易操作
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始終以“宜粗不宜細”的原則來指導市場經濟立法,這就導致了很多法律規范表述不清,術語指代含混模糊、模棱兩可,使得法律條文在司法適用上很困難。例如,《公司法》第183條規定,股東提起訴訟請求解散公司的前提為“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但“嚴重困難”、“重大損失”,應該如何界定?發生嚴重的困難,到底哪些困難才算得上此時的困難,要達到一個何種的程度才算有足夠的嚴重;股東利益受到重大的損失,那要到了哪種程度的損失才算得上是重大,是用一定的數量來衡量呢,還是用一定的比例來衡量,又或者是采用其他的方式來衡量,法律上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標準。對于一個法治國家來說,這種不明確的法律是不可取的。在實際操作中法律規定的不明確性,一方面容易造成權利人權利的濫用,不利于社會的公平正義;另一方面會賦予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最終可能導致司法的不統一。
2.法律規范間的邏輯不嚴密,指引性條款無相關法律支持
《公司法》第183條規定,“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股東可以請求法院解散公司。但是何為“其他途徑”?法律規范并沒有其他的救濟途徑可供選擇。這就使得救濟途徑過于單一,一旦出現公司僵局,股東提出解散公司的訴訟,法院沒有其他的救濟途徑可供選擇,就會產生于理無據,于法無依的情況,最終只能解散公司。縱觀其他國家的公司僵局司法救濟制度,各國的司法機關在作出解散公司的決定之前,法律都提供了充分的可替代途徑以避免解散公司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例如:第三人介入制度、強制股東之間訂立股份轉讓協議以緩和公司僵局等等。而這些,在我國現有的立法上則是完全空白的。這樣就可能使司法機關在處理公司僵局的問題上在兩個極端間跨越,即從原來對于公司僵局的于理無據,于法無依到現在只有將解散公司作為唯一手段的“有法必依”。
五、我國公司僵局法律救濟制度的完善
1.自力救濟優先原則
自力救濟優先原則,亦即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顧名思義,自力救濟優先原則即是一旦出現公司僵局就應該把公司本身的自力救濟方式放在首位,首先由公司本身去解決問題;當自力救濟不能解決公司所出現的問題的時候,再根據公司主體的意思尋求公力救濟。
2.明確謹慎和有限度的介入原則
公司的運行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當公司出現僵局的時候,公司運行過程當中出現的許多情況都有可能化解公司僵局。例如,公司的經營狀況因為某些因素的變化發生了好轉、公司股東經濟環境的改變等等因素,都可能促進或推動公司僵局的破解。同時,公司僵局以外的第三方,例如公司的債權人,也可能使公司僵局的雙方當事人回到談判桌前,并有可能最終消除分歧,化解僵局的狀況。因此,法院在介入公司僵局狀況之前,應當明確謹慎,并看清楚狀況有限介入,給予當事人最大的自治空間。
3.商事主體最大維持原則
商事主體維持原則,即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應當首先堅持維持公司的商事主體地位原則;只有當此方法不能解決公司所出現問題的時候,才考慮采用其他的方式。公司作為市場經濟發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應當維持其主體身份的穩定性,以確定經濟的穩定性發展。如果一有僵局出現,就讓公司解體,那么將會極大的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增加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在出現了公司僵局的狀況下,還是應當首先盡可能的維持公司的商事主體地位,確保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4.強制股份收買制度
強制股份收買,又稱強制股權收購,是指當公司股東之間的矛盾無法解決時,司法機關根據具體的情形強制其他股東或公司收購異議股東的股份,或者強制異議股東收購其他股東的股份。這一措施不僅能夠破解公司僵局,同時使得公司可以繼續存續逃脫了被強制解散的命運,相對于訴請公司解散,是一種“雙贏”的救濟措施。所以,我們應當在《公司法》原有的基礎上,去不斷的加強與完善強制股權置換制度的相關規定。
5.指定有限責任公司的法定監管人
指定有限責任公司的法定監管人是指,當有限責任公司出現公司僵局的時候,法院為了讓公司能夠正常的經營運轉,可以為發生僵局的公司指定監管人,直到僵局狀態結束。此種措施不僅可以防止財產在僵局狀態下無端的損耗使股東利益遭受損害,同時也可以維持公司正常的經營運作。法定監管人在身份得到雙方認可后開始接手公司的經營管理,以誠信、勤勉為原則,結合公司的具體實情主持公司的日常事務。爭議雙方必須服從臨時管理人的經營決(下轉270頁)(上接256頁)策,除非臨時管理人有重大過錯或者其決策不利于公司的發展。臨時管理人可以從公司內部人員中選任也可以在公司外部人員中指定。但為了取得雙方當事人的信任,保障臨時經營管理的順利進行,法定監管人一般都是由公司外部人員擔任。
當然,指定臨時監管人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有限責任公司內部一般是所有權和管理權的同一,股東不會愿意將公司的經營決策權交由外部人員管理,因此,法院指定監管人制度通常情況下是在股東要求或者中小股東舉證證明了大股東利用自己的控制權欺詐、壓迫中小股東時才應適用。
6.指定臨時董事
指定臨時董事是指由法院為董事會指定一個作為打破僵局的中立的第三方。無論董事會因哪種原因,一旦出現公司僵局的時候,就由法院任命董事中一名中立的董事為臨時董事,借以打破董事當中因為持股相近或者相等意見相沖突而產生的公司僵局。被指定的這位臨時董事,擁有與董事會其他各獨立董事相同的表決權,不但能打破公司僵局,還能起到一個調解人的作用,以促進各方董事在董事會中交流,提出建議或者解決爭議問題的替代方案。
7.強制公司分立
強制公司分立是指,司法機關在當事人的申請下,介入到公司管理當中去,根據法律上針對公司分立的相關規定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將原來的公司分立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公司的司法行為。公司分立屬于公司法上的重大法律行為,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和程序保障。對此,我國《公司法》作了詳細的規定。強制公司分立較之于強制公司解散,有很大的優勢。首先,公司分立能保證公司仍然享有獨立的法人資格,繼續維持公司的商業信譽與運營目的,避免因公司解散而喪失公司的主體資格。其次,強制解散公司很有可能造成損害其中一方股東的利益而有利于另一方股東的利益。公司的分立,可以分化兩方股東之間的矛盾,平衡雙方之間的利益,使雙方的利益都得到最大的保證。
筆者深信,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于公司僵局狀況的研究也會越來越深入,無論從公司法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會愈來愈完善。對于公司僵局問題的處理將會更加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會更加的完善與合理。
參考文獻:
[1] 趙旭東.公司法學(第二版)[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林承鐸.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3] 劉俊海.打破公司僵局的法律對策[EB/OL].中國民商法律網.httP://civillaw.com.article/default.asP?id=42986
[4] 萬國華,原俊靖.論破解公司僵局之路徑選擇及其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兼論新《公司法》第75條和第183條之公司治理解
讀[J].河北法學,2007,(4).
[5] 朱識義.股東會僵局司法救濟的法律思考[J].福建論壇,2009,(10).
[6] 李曉政,陳明湖.公司解散訴訟的程序困境及路徑選擇[J].經濟與法,2009,(9).[責任編輯 杜 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