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結合河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現狀,提出構建包括31個量化指標的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河北省統計局2012年最新公布的數據資料,運用綜合指數法和聚類分析法,分別對河北省136個縣(市)競爭力進行了綜合評價及排名,總結出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以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關鍵詞: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0-2461-04
“郡縣治,天下安”。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要“發展壯大縣域經濟”。2009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提到“大力發展特色現代化農業,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銷售,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小城鎮建設,壯大縣域經濟”;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抓住產業轉移有利時機,促進特色產業、優勢項目向縣城和重點鎮集聚,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吸納農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鎮集中。”;2011年發布的“十二五”規劃中,中央政府進一步對縣域經濟發展做出了明確要求和具體部署,強調要“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河北省轄區共有136個縣(市、區),無論國土面積、人口數量,還是生產總值以及社會消費總額在全省均占有重要地位。全省GDP總量的約71.0%、就業人口的76.5%、地方財政收入的34.9%、全省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6.0%均來自于縣域,可以說縣域經濟是河北省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的中堅力量。但是目前河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普遍偏低,進入全國百強縣的縣(市)還較少,2011年全國百強縣(市)測評中,河北省僅遷安市、武安市2個縣市入圍,相比較2010年減少了2個縣(市);而河北省貧困縣數量較多,貧困人口群體數量較大。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范圍內排名居中等,而在東部沿海的省份中排名接近于最弱水平。
1 構建河北省縣域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意義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客觀分析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是解決“三農”問題、改善二元經濟結構和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基本著力點,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客觀地評價各縣市經濟競爭力的強弱并進行排名,有利于充分激發各縣(市)的競爭活力,促其認識自我,探索和遵循縣域經濟的發展規律,更好地推進縣域經濟的發展[1]。本研究綜合多位學者構建指標體系的原則和思想,借鑒“百強縣”、中郡縣域等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在參考河北省內多位相關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并多次組織相關研討會議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科學的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體系,并運用綜合指數法和聚類分析法對各縣經濟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并量化排名,以準確了解和把握縣域經濟發展實際進程中各方面的情況,為各地及各部門分類指導縣域經濟建設提供量化管理依據,同時以期對其他省市縣域經濟在統籌城鄉背景下的快速發展產生一定的指導作用。
2 河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具體設計
2.1 指標的設計
在分析和采納國內已有的縣域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河北縣域經濟發展實際,通過頻度統計法和理論分析法,構成預選指標集,構建出包括31個量化指標的河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本著完備性的原則,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的測評,不僅使用了常規經濟考核指標(如縣域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同時也加入了包括居民收入水平、環境和諧、人力資源等更多體現“強縣富民”科學發展理念的其他一些指標。根據多數專家的意見,最終確定的縣域經濟綜合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3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和31個具體指標(表1)。
2.2 指標權重的確定
在多項指標評價中,權重的確定是一個重要的基本步驟,科學而準確的確定權重在多指標的綜合評價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通過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確定了指標權重。由于德爾菲法是一個評價、判斷的過程,專家們的經驗,其知識的廣度、深度,對德爾菲法的有效性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本研究在選擇專家時,不僅選擇了一些精通縣域經濟或區域經濟學領域的知名的學者、專家,同時還遴選了一些相關領域和邊緣學科的專家及政府領導,最終確定了指標權重[2]。
3 河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指標評價
3.1 數據搜集和標準化處理
本研究統計數據主要來源于河北省統計局網站,《河北經濟年鑒》(2011)、《河北農村統計年鑒》(2011)以及河北省年度統計公報等。在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時主要采用了均值法,即將每一指標對應的實際指標值除以標準指標值。在這里,標準指標值取各指標的總體平均數。計算公式如下:
xi′=■ (1)
其中x=■ (2)
式(1)中,xi′表示各指標數據標準化值,xi表示各三級指標實際數值,x 表示變量均值;式(2)中,X表示各三級指標變量,p為各指標變量個數。
3.2 綜合評價方法
綜合指數法是指運用多個指標對多個參評單位進行評價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將多個指標轉化為一個能夠反映綜合情況的指標來進行評價,主要計算方法是將以上經過無量綱化處理之后的各指標數據,分別乘以其被賦予的相應權重再相加,即可得到綜合評價得分。計算公式如下:
各三級指標評價模型為S=■xi′Wi (3)
各二級指標評價模型為Si=■SWi′(4)
最終評價得分Si′=■SiWi″ (5)
式(3)中,S表示各三級指標評價得分,xi′表示各指標數據標準化值,Wi表示各三級指標在對應的二級指標中所占權重;式(4)中,Si表示各二級指標評價得分,Wi′表示二級指標相對一級指標的權重;式(5)中,Si′表示最終評價得分,Wi″表示一級指標相對于目標層的權重[3]。
3.3 評價結果
通過運用以上統計方法,對河北省各縣經濟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得出以下排名結果。限于篇幅僅列出綜合評價得分位于前20名和后20名的縣(表2、表3)。從最終評價得分上看,河北省136個縣(市)中,得分最高的正定縣是得分最低的尚義縣的6.25倍,說明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差距較大;河北省排名前20的縣(市)中地區縣級市占了14個,發展程度相對于普通縣域較高;另外,排名前20的縣(市)中,包括石家莊市下屬的5個縣,唐山市5個縣,廊坊市3個縣,滄州市、保定市、邯鄲市各2個縣,邢臺市1個縣。前10名中,廊坊地區就占了3個。排名后20位的縣域主要是在承德、張家口地區較多[4]。
3.4 聚類分析
通過SPSS17.0軟件對以上河北省136個縣市資料進行系統聚類,共劃分為五類。第一類縣域經濟競爭力強,有8個縣市,占全省總縣數的5.88%;第二類縣域經濟競爭力較強,有11個縣市,占8.09%;第三類縣域經濟競爭力一般,包括36個縣市,占26.47%;第四類縣域經濟競爭力較弱,包括21個縣市,占15.44%;第五類縣域經濟競爭力弱,包括60個縣市,占44.12%(表4)。
4 結論
本研究通過運用綜合指數法和聚類分析法,對河北省136個縣市的經濟競爭力進行了初步綜合排名,并通過對評價和聚類結果的分析,總結出現階段河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
4.1 地域性經濟發展不平衡
從排名上看,在河北省前20強中,地區縣級市占了14個,是河北省縣域經濟的排頭兵。另外,石家莊、唐山、廊坊等地區的縣市在20強中占據了大部分席位,這主要是由于這部分地區的地理位置較優越,縣域經濟發展起步比較早,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善,加上政府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培育出了一批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憑借著地理優勢和產業優勢走到了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前面。而在后20位中,共有16個分布在自然條件、地理位置、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域,如張家口、承德地區。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出地區性不平衡[5]。
4.2 工業化程度的影響較大
前20名縣市中幾乎囊括了河北省大部分的地區縣級市,而這些縣(市)大部分為省內的工業大縣,工業化程度較高。如遷安市、武安市、遵化市、任丘市等,均已分別形成了帶動各自縣域經濟發展的特色工業,如遷安鋼鐵行業、任丘石油工業等特色產業聞名已久。說明加快工業發展、加快縣市工業化進程對提高縣域經濟競爭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3 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明顯
河北省部分縣域地區被劃分進入環首都經濟圈,北京市作為中國首都、特大型中心城市,它的輻射效應極大地帶動了臨近縣市的快速發展。各地區也分別利用這一優勢,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錯位發展促共贏。如保定提出建成京津經濟發展協作區、產業配套合作區和休閑旅游區;廊坊精心打造“京津冀電子信息走廊、環渤海休閑商務中心”;唐山加快建設“現代化沿海大城市”;承德確立建設“國際旅游城市”目標等。在此基礎上,河北省政府擬將緊鄰北京、交通便利、基礎較好、潛力較大的涿州、淶水等13個縣(市、區)作為下一步重點發展對象,旨在進一步打造環首都經濟圈,爭取將這些縣市建成為河北省新的經濟增長極。
4.4 區域內經濟發展差距凸出
由于區域內環境差異和地理位置的優劣不同使得地區內縣域經濟發展差距也比較大,這也影響到了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提高,突出表現在保定市和邢臺市。在這兩個地區中,既有排名前20強的縣(市),也有排名后20位的縣(市)。地區內部縣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差異較大。
本研究通過科學的統計和評價方法得出以上排名,進而產生一系列結論,具有一定的準確性、科學性和可靠性,應該能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參考。但同時,也由于數據資料和評價方法的限制,本研究僅是在2011年河北省統計年鑒數據等資料的基礎上做出的以上評價,是對某個時期縣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沒有對不同時期縣域經濟競爭力排名的變化做出分析,尚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徐康寧.論城市競爭與城市競爭力[J].南京社會科學,2002(5):1-6.
[2] 張繼軍,蔣國洲,黃詠華.海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3(1):110-114.
[3] 王曉鵬,丁生喜,曹廣超,等. 中國城市競爭力評價量化模型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8,27(3):493-499.
[4] 吳建民,趙寶柱.河北省縣域經濟差異及其演變的結構分析[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0(6):46-50.
[5] 吳美滿.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分析[D].廈門:廈門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