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陵山區是國家級連片貧困區之一,但自然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發展鄉村旅游是推進武陵山區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路徑。以渝東南的酉陽縣為例,在剖析鄉村旅游發展的SWOT基礎上,提出了酉陽鄉村旅游發展的模式選擇,即復合依托模式、團簇狀空間模式、多元一體主體模式、特色型資源組合模式、綜合型產品模式、多層次服務設施模式、生態型景區模式,并對其實施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貧困山區;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酉陽縣
中圖分類號:F592.99,K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0-2468-04
鄉村旅游是指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利用鄉村獨特的自然環境、田園景觀、生產經營形態、民俗文化風情、農耕文化、農舍村落等資源,為城市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健身、娛樂、購物、度假的一種新的旅游經營活動,具有鄉村性、原生性、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等特點。渝東南山區秀美的自然山川、優良的生態環境、濃郁的民族風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能滿足城市游客觀光、休閑、養生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本研究以地處渝東南腹心的酉陽縣為例,探討了貧困山區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及實施策略。
1 研究區概況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于渝東南邊陲、武陵山區腹地,是重慶市貧困縣之一,面積5 173 km2,總人口84萬,分布有17個少數民族[1],占總人口的84%,地勢中部高,東西兩側低,地貌類型主要是山區、槽谷和平壩,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喻。酉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內水資源豐富。全縣擁有桃花源、龔灘古鎮等風景名勝區9個,趙世炎故居、南腰界革命遺址等文物保護區8個,其中有9個是國家級旅游景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桃花源是渝東南第一個、重慶市第四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酉陽已先后榮獲“中國最佳綠色旅游名縣”和“重慶市十強宜游區縣”等稱號。
2 酉陽鄉村旅游發展SWOT分析
2.1 優勢
2.1.1 區位條件優越 酉陽境界鄰接三省八縣,東連湖南省龍山縣,西瀕烏江與貴州省沿河縣隔江相望,南接秀山縣及貴州省東北部的松桃縣,北和黔江區、彭水縣及湖北省的咸豐縣、來鳳縣接壤,具有發展跨省際旅游的優勢。
2.1.2 對外交通運輸便捷 酉陽陸路、水路交通齊全。國道“319”線、“326”線從境內穿過,是重慶東南出渝至湖南的主要通道;渝懷鐵路縱貫酉陽直達東南沿海,是西南出海大通道;隨著渝湘高速公路的全線貫通,從酉陽出發3 h可達重慶、4 h可達長沙; 渤桂公路、酉牡公路、龔彭公路、銅李公路4條出境干道與湖南龍山、湖北來鳳、貴州沿河、重慶彭水相通。烏江航道直通長江黃金水道,擁有30萬t級的龔灘鎮烏江碼頭,180 t的客貨輪從這里開往重慶、武漢、上海。
2.1.3 自然資源豐富 酉陽境內河網密布,生物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麗。酉陽境內溪河共119條,主要河流有烏江、酉水河、阿蓬江、龍潭河等,全縣河流總長在2 000 km以上;全縣境內草山、草坡及林地垂直分帶明顯,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森林植被為亞熱帶中、低山常綠闊葉林、亞熱帶次生針葉林、亞熱帶低山竹林,有銀杏、紅豆、禿杉、珙桐等珍稀樹種,另有峰猴、大鯢、錦雞、香獐、果子貍、黑葉猴等國家級保護動物。擁有烏江百里畫廊、大板營原始森林、龍頭山、筍巖原生態景區等雄奇秀麗的自然風光。
2.1.4 生態環境優良 酉陽氣候條件好,森林覆蓋率高。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潤,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4.9 ℃,年積溫為5 200~5 800℃,立體氣候明顯,常常出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城南日出城北雨”的奇特景觀。森林覆蓋率達41%。已成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試點縣,2010年獲“中國綠色名縣”稱號,2012年成功創建市級生態縣。
2.1.5 人文底蘊深厚 酉陽歷史悠久,有2000多年的建縣制歷史和600多年的土司統治歷史,是800年州府所在地;少數民族多達17個,少數民族風情濃郁,有土家族擺手舞、酉陽民歌、“木葉情歌”、面具陽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中國著名土家擺手舞之鄉”、“中國著名民歌之鄉”、“中國土家文化發祥地”等稱號;古鎮、古村落資源豐富,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龍潭古鎮,市級歷史文化名鎮龔灘古鎮、后溪古鎮,以及石泉古苗寨、河灣山寨等古村落。此外境內還有趙世炎烈士故居、工農紅軍二六軍團會師地(南腰界)等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2.2 劣勢
2.2.1 資源分布集中度不夠高 酉陽縣境內旅游資源點之間相互距離比較遠,集中程度不夠高。桃花源旅游景區位于酉陽中心,而大阪營原始森林位于酉陽北端,南腰界位于酉陽南端,龔灘古鎮、烏江百里畫廊等位于西面;大河口溫泉、石泉古苗寨等位于西北部;后溪古鎮、河灣山寨、酉水河等位于酉陽東部;龍潭古鎮、劉仁故居等位于東南部。
2.2.2 服務接待能力相對薄弱 酉陽縣各旅游景區內配套服務接待設施還比較薄弱,龔灘、龍潭、后溪古鎮等重要旅游景點內接待設施以客棧為主,缺乏高檔住宿設施。此外,必要的服務設施如停車場、水沖式廁所等,也處于建設滯后階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酉陽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2.2.3 旅游產品層次較為單一 目前,酉陽縣的旅游產品主要以觀賞自然風光、游覽人文古跡為主,層次單一,缺乏參與性強的旅游產品。其次,像休閑、養生等類型的旅游產品也很缺乏,不能滿足游客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2.3 機遇
隨著渝東南地區、武陵山區以及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等經濟快速發展和經濟水平顯著提高,人們的旅游消費需求在逐步增加,為酉陽縣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強勁的動力。自重慶直轄以來,經濟、社會、科教等事業發展迅速,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 011.13億元,重慶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249.70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4 502.06元。收入的增加,人們就有更多娛樂、旅游等消費需求,這已表明重慶進入中短途旅游的高速增長期,將為酉陽縣的鄉村旅游提供大量的潛在客源。
2.4 挑戰
2.4.1 周邊市場競爭激烈 酉陽縣北靠長江三峽,東鄰鳳凰古城和張家界,西靠梵凈山,南依貴州黔東南,這些知名景區對酉陽縣發展鄉村旅游是極大的挑戰。其次,其周邊區縣的旅游景區如黔江小南海、濯水古鎮、彭水阿依河、秀山洪安邊城等,以及重慶市的長江大小三峽(奉節白帝城、巫山小三峽)、天坑地縫、大足石刻等景區都是酉陽縣鄉村旅游的強大競爭對手。
2.4.2 旅游需求不斷變化 人們的旅游需求從最初的觀光,逐漸過度到休閑、養生。現在,自由行、商務會議等新型旅游形式又不斷出現。這些都要求旅游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推陳出新。
3 酉陽縣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3.1 復合型依托模式
復合型依托模式即客源地依托與旅游線路依托的有機結合。客源地依托就是距離中心城市較近的鄉村以中心城市為主要客源地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旅游線路依托是建立在交通區位和旅游網絡鏈接優勢的基礎上,將景區融入到精品旅游線路中去的一種發展模式,這種模式能很好地借助旅游線路各景區的過境游客。酉陽縣鄉村旅游復合依托模式即將依托重慶主城區龐大的客源市場和依托鳳凰古城、張家界、梵凈山等景區形成的黃金旅游線路結合起來,一方面重點開發重慶主城客源市場,另一方面酉陽縣鄉村旅游業應融合于鳳凰古城、張家界、梵凈山精品旅游線。這有利于酉陽縣鄉村旅游業快速吸引游客,該模式對重慶市統籌城鄉發展、縮差共富具有積極作用。
3.2 團簇型空間模式
團簇型空間模式即在特定鄉村空間上由多個分散的景點有機組合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鄉村旅游地[2]。酉陽縣旅游資源點較為分散,若各景點單獨發展,影響力不夠。因此,聯合開發,通過改善區內交通條件,用交通網絡將各景點連接起來,形成以酉陽重鎮為集散中心、向各景點輻射的空間結構,不僅可以提升酉陽鄉村旅游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還能給道路兩旁的居民帶來一定的經濟、社會效益,從而更大范圍地推進酉陽縣的新農村建設。
3.3 多元一體型主體模式
多元一體型主體模式即旅游地經營主體為“政府+公司+農戶”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在鄉村旅游開發中,由政府旅游主管部門制定鄉村旅游開發的內容和地點,由企業投資并在當地村民的配合下實施開發[3]。酉陽縣鄉村旅游業涉及的區域廣,人口眾多,需要政府統一規劃和管理,同時對農村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避免浪費和過度開發。旅游開發公司能提供資金,帶來新的經營管理理念;景區的開發運營,當地村民在建設、服務等方方面面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酉陽縣鄉村旅游應該是政府、公司和村民各司其職、共同協作的有機體。
3.4 特色型資源組合模式
從旅游資源角度來看,酉陽縣適合發展“自然風光+民居民俗+新村風貌”的特色資源組合模式,即指鄉村旅游的旅游資源由自然風光、特色民居民俗和新農村建設新村風貌組成。將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進行合理的組合,并融入新村風貌這一新興元素,是對酉陽縣自然、人文資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對新農村建設效用更好的發揮,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農村、農民,同時,極大地豐富了酉陽縣鄉村旅游的旅游資源,避免了單一性[3]。
3.5 綜合型產品模式
綜合型產品模式是指集休閑觀光、鄉村度假、民俗體驗、商務會議等多種旅游產品為一體的鄉村旅游。酉陽縣具備發展多層次、多類型旅游產品的優勢。豐富的山、水、動植物資源以及優美的自然風光可以開發觀光、度假、養生、娛樂等旅游產品;利用民俗民居、古寨、特色農業等人文資源可開展民俗體驗、民俗探究、農事以及探秘等活動,同時,酉陽縣鄉村旅游只有將觀光、休閑與度假、康體、娛樂、民俗探究等旅游產品結合起來,把現代養生理念和鄉村情趣寓于休閑旅游之中,發展綜合型鄉村旅游,才能滿足游客不斷變化的旅游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
3.6 多層次型服務設施模式
多層次型服務設施模式即在景區內提供不同檔次的住宿、餐飲等服務,滿足不同經濟群體的旅游消費,避免游客消費不起或覺得檔次低,不愿再回頭[4,5]。酉陽縣具備有發展跨省際旅游的區位優勢,其潛在客源市場包括武陵山區、重慶主城區以及湖南、貴州、湖北等臨近省市甚至東亞、東南亞地區和國內外其他區域。因此,針對其客源市場游客消費水平的參差不齊,在規劃建設的過程中,要將不同游客的消費水平考慮進去,建設高中低檔齊全的服務接待設施,如配備農家樂、旅館和高級賓館為一體的住宿設施體系,并提供不同檔次的服務。
3.7 生態型景區模式
生態型景區模式即在對景區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盡量保持旅游資源的原生性,進行輕度打造,并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同時加強對生態環境,原生民俗文化的保護,避免過度城鎮化和商業化。良好的生態環境,淳樸的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長盛不衰的基礎,也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6-8],酉陽縣發展鄉村旅游業要特別重視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保護。
4 酉陽鄉村旅游發展策略
4.1 進行生態風險評估,建立健全保護措施體系
山區旅游資源開發以及景區景點打造要控制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范疇內,旅游商品的開發也要建立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因此要對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進行風險評估,并建立完善的生態保護措施體系。
4.2 加強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提升服務接待能力
要完善交通、電力、停車場、公共廁所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打破鄉村旅游發展瓶頸;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住宿、餐飲服務體系,對服務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升服務接待水平。
4.3 加快各類新村打造,創新特色旅游產品
抓住國家新農村建設機遇,充分挖掘民族山區鄉村資源,瞄準鄉村旅游大市場,積極進行新村打造,包括移民新村、民族風情村、休閑度假新村、農家避暑村、土特產產業化新村等,凸顯差異和特色,開展農村山水游覽、花果蔬采摘、農家休閑、農莊避暑游等,不斷創新鄉村旅游產品。
4.4 挖掘開源資本籌措,積極克服資金瓶頸
酉陽縣一方面應加大力度對外宣傳鄉村旅游發展潛力與龐大市場需求,吸引外部資本發展鄉村旅游。同時政府應鼓勵農民以特色民居、家用物件等資源以及土地經營權、林權、勞動資本等形式入股或抵押貸款解決鄉村旅游發展的資金問題。
4.5 加強區域旅游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深化酉陽縣與周邊區縣的旅游合作,打破地區封鎖、市場分割局面,相鄰景區捆綁開發經營、合作營銷,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享。
參考文獻:
[1] 重慶市統計局.重慶市統計年鑒201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2] 趙金霞.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實證研究——以蘇中地區揚州市為例[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9(3):14-18.
[3] 王曉娟,樊亞琴.我國鄉村旅游業發展狀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0):5334-5335.
[4] 王 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J].旅游學刊,1999(2):38-42.
[5] 張 輝,沈中印.基于和諧社會視角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研究——以江西省為例[J].改革與戰略,2008,24(5):87-89.
[6] 王曉南.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探討[J].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6,27(3):94-96.
[7] 方中權,郭藝賢.法國鄉村旅游產品的營銷及其經驗[J].人文地理,2007(5):76-79.
[8] 王云才.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形態和新模式[J].旅游學刊,2006,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