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貧困是一個復合性的經濟學和社會學問題,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尤為突出,中國是世界發展中大國,其貧困問題是歷屆黨和政府都非常重視的問題。河北省有其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僅國家級貧困縣數目就極為驚人。分析了河北省貧困農村的基本現狀和致貧的原因,提出了脫貧對策。
關鍵詞:貧困農村;現狀;致貧原因;脫貧對策;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0-2465-03
貧困、人口和污染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三大世界性難題,貧困人口大都集中在農村,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農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樣也面臨著貧困問題。國家統計數據2012年3月公布,河北省國家級貧困縣就有39個,占全國總數的6.59%(全國國家級貧困縣592個),在全國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因此《河北省貧困農村致貧原因及脫貧對策研究》課題組,從2012年2月開始,對河北省貧困農村采取實地走訪、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等方法進行調查研究。分析了河北省農村貧困的原因,提出了解決河北省脫貧致富的對策。
1 研究方法和問卷的設計
1.1 研究方法
2012年6~8月利用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向河北省貧困農村發放問卷350份,最終回收問卷330份,經統計整理,有效問卷328份,有效率達93.72%;向省外(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大青山鄉)發放問卷100份,回收90份,經統計整理,有效問卷90份,有效率達90.00%。
1.2 問卷的設計
調查問卷的設計主要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被調查貧困農民自身的基本自然狀況;第二部分是從貧困農民的經濟情況設計的;第三部分是從河北省所處的地理和自然資源的角度設計的;第四部分是從國家對農民的政策體系角度設計的。
2 河北省貧困農村基本現狀調查
2.1 農民自身基本自然現狀
農民自身的基本自然狀況體現在被調查農民的文化程度(圖1)、家庭未成年子女人數、家庭成員中年齡大于60歲的老人數、家庭成員中在校生情況(圖2)、人均土地面積、土地的種類、住房類型、身體健康狀況(圖3)、對發展經濟的看法等進行分析。
2.2 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狀況
農民經濟的主要來源從家庭經濟的年收入(圖4)進行分析。
2.3 家庭經濟支出現狀
農民經濟的主要支出從經濟支出的種類、年醫療費用支出數及造成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圖5)等進行分析。經濟支出中有37.98%是用于子女教育、有15.84%用于看病、有26.10%用于家庭基本生活費、有14.37%用于贍養老人、有3.23%用于購房或者租房;年醫療費支出在1 000元以下的占19.21%、1 000元至2 000元的占35.06%、2 000元至3 000元的占28.35%、4 000元以上的占17.38%。
2.4 近三年農民遭受的自然災害情況
農民近三年所遭受的災害分析主要從自然災害的種類(圖6)和是否遭受了自然災害等角度進行分析。最近三年遭受自然災害的家庭占80.12%,只有19.82%的家庭未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
2.5 國家對農民政策體系現狀
國家對農民的政策扶持體系主要從是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圖7)及其是否合理,是否得到過縣、鄉的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指導,希望政府為農民提供哪些方面的幫助等進行分析。對于農村低保的評價標準有4.88%的認為合理、50.30%的認為基本合理、36.59%的認為不太合理、6.10%認為不合理;23.17%不知道縣、鄉有農業技術推廣站、52.44%沒有得到過、20.73%得到過,但是幫助不大。3.66%的認為得到過而且幫助很大。
3 河北省貧困農村致貧原因
3.1 文化水平低導致貧困
農民中的絕大多數是文盲狀態,只有微乎其微達到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如此低的文化水平導致其對于新技術的學習和接受是很困難的,甚至從心里就沒有想過改變經濟收入的渠道,只有靠天吃飯,經過調查發現,75.00%的農民對于發展家庭經濟信心不足,甚至就沒有考慮過發展經濟。農民在閑暇時間不會利用電視、網絡等學習途徑,認為這些對于他們是遙不可及的,產生自卑心理,抵觸新的發家致富的思路。
3.2 自然環境惡劣導致貧困
河北省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壩上高寒地區年平均氣溫為-3~1 ℃,無霜期在70~90 d,3~5月份因氣溫低,無霜期短等惡劣的氣候條件,只能種植早熟作物,象蕎麥、油菜、莜面等低產量的作物,收益低。張家口、承德的壩上沙化面積比較大,不斷吞噬著可用耕地,呈現出沙進人退的現象。加之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年久失修,近三年河北省連續遭受霜凍、旱災、水災、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導致農作物嚴重減產、減收,甚至血本無歸。
3.3 因學、因病、因婚導致貧困
國家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即免收學雜費,從高中開始沒有此項優惠政策了,一個高中生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為6 000~7 000元,就讀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為8 000~12 000元,這樣對于年收入不到10 000元的低收入家庭,入不敷出。河北省農村的醫療衛生等條件較差、農民不能夠定期體檢,一旦發現了就是大病,盡管近幾年農村普遍實行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是對于門診和住院的報銷是有比例限制和基數扣除的(省級醫院的更低),對于大病的報銷有最高限額。對于幾乎沒有經濟來源的家庭及低收入家庭來講抗疾病的風險就顯得尤為困難。越是貧困農村,娶不上媳婦的光棍越多,娶媳婦不是三金就可以解決的,現在要在城里買房子、買車,還要給女方家彩禮80 000~100 000元,這就是農村常講的“娶媳婦不怕錢多就怕沒錢給,要不就斷后”,但是娶了媳婦欠下的債幾代人都還不清。
3.4 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薄弱導致貧困
盡管近幾年中國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貧困農村的基本生活條件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農村公路發展相對滯后。研究表明,農村公路好的地方買化肥的成本降低14.00%,農民收入增加12.00%,農業產品的產值增加32.00%,可促使農副產品深加工、精加工,增加農副產品的附加值[1]。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導致本來可以為農民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機會都隨之喪失了。
4 河北省貧困農村脫貧致富的對策
4.1 加大農村教育扶持力度
人們常說“治貧先治愚”,也就是說要想使河北省貧困農村脫貧致富必須先抓基礎教育,提升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農村的基礎教育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對現有農村勞動力的再教育和培訓,對于河北省貧困農村的農民再教育和培訓主要可以通過政府部門組織,定期組織新技術的培訓學習,引導其將苦干變成巧干。另一類是未成年人的基礎教育問題,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全部免除,高中階段的貧困家庭的學生實行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留在農村任教,要一切從中小學教師的實際出發,把教師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要想留住人才,應該建立中小學教師各項人事制度和福利制度,各級政府要建立長效機制,提高河北省中小學教師的各項補貼[2]。可以效仿支邊教師的做法,鼓勵城鎮教師到河北省貧困農村互換崗位,把此項活動作為城鎮教師晉級和職稱評聘的必要條件,促進城鄉優秀教師相互流動,可以進行教學教法等的交流,達到資源共享。
4.2 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
河北省農村占據京津走廊地帶,距離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較近,在大城市呆久了的人們會利用周末及黃金周到農村放松,這樣就需要發展農村休閑的農家樂式的旅游,可以滿足北京、天津等城里人回歸自然、享受天然氧吧、緩解城市緊張的工作壓力。
4.3 發展特色農業經濟
發展特色經濟,促進調整產業結構,為河北省貧困農民謀求增加收入的途徑[3]。如張家口、承德的莜面、蕎面,保定的藕粉、菱角粉都是綠色低糖食品,只是宣傳的力度不夠,單一宣傳一種產品費用高、而且慢,可以打包集群宣傳,或者通過游客來宣傳是最直接的辦法,做到物美價廉,爭取回頭客。
4.4 促進農村金融體系改革
農民要想發展特色產業,首先必須有前期經費的投入,而貧困農民無力做到前期投資,必須靠政府及金融機構的扶持,要有政府做后盾,另一方面應改革農村金融體系,建立幫扶制度、變貸款為投資,變注血工程為造血工程。
4.5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河北省農村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首先政府從宏觀層面重視農村公路的建設和完善,從經濟上給予合理的財政政策,更重要的是對于道路的修復要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現在農村經常出現年年修路,年年路面返修的情況,造成貧困的惡性循環[4]。其次,貧困農村也要發揮自身的力量,組織閑散青壯年參與道路建設之中,這樣不僅可以緩解修路工人難求的局面,還可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增加其收入的機會。
4.6 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
近年來國家頻頻出臺政策保證農民工能夠拿到工資,一名農民工在城里務工年平均收入在30 000元以上,當然要是掌握一門技術會有可觀的收入,這樣遠比在家種地的收入高得多了[5]。
參考文獻:
[1] 楊 穎.貴州農村返貧的成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2(1):148-152.
[2] 周詩伍,王 玲.貧困農村地區教師流動現狀、原因及對策——以云南省臨滄市為例[J].中國教師,2010(1):49-51.
[3] 張曉麗.中國農村經濟增長減少農村貧困的實證分析[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1(6):6-11.
[4] 劉蘇榮.云南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的主要致貧原因分析[J].黑龍江史志,2012 (10):49-54.
[5] 劉 堅.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成就與挑戰——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期評估報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