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最突出的特征可以概括為復雜環境變化;復雜性管理的本質,是以復雜性組織,變革機械性組織,以適應復雜環境變化,駕馭復雜環境變化。
互聯網時代我國企業管理變革需要明確方向。從傳統工業化時一代進入到互聯網時代,生產力變革要求有相應的企業管理變革與之適應。管理變革的總的方向,應是從簡單性管理,向復雜性管理轉變。互聯網時代最突出的特征可以概括為復雜環境變化;復雜性管理的本質,是以復雜性組織,變革機械性組織,以適應復雜環境變化,駕馭復雜環境變化。
如果說,以美國泰勒制為代表的管理1.0,是以簡單組織適應簡單環境;以日本豐田制為代表的管理2.0,是以簡單組織適應和駕馭復雜環境;以中國海爾經驗為代表的管理3.0,就是以復雜組織適應和駕馭復雜環境。“人單合一雙贏”是管理3.0的核心:人單合一體現了復雜性管理適應性的一面,意在實現價值;雙贏體現了復雜性管理能動性的一面,意在創造價值。
面向復雜性管理,總結新的管理模式,推動企業管理變革,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當前現實意義在于搞活企業,通過總結提煉中國的管理理論,推動我國企業擺脫機械僵化狀態,靈活響應快速多變的市場。歷史意義在于從管理角度回答中國為什么成功,通過總結提煉管理的中國理論,為豐富21世紀的世界管理寶庫做出中國貢獻。
充分認識和把握企業管理變革的時代特征和方向
互聯網時代是21世紀的時代特征。盡管我們可以從互聯網帶來的諸多細節變化上,總結時代特征,但對管理變革來說,最主要的是把握“變革”這兩個字的內涵特征,變革意味著范式的變化,而不光是細節的變化。將所有細節過濾掉,管理上根本的范式變化,是簡單性范式變成了復雜性范式。
與一般口語意義上的簡單、復雜不同。復雜性理論所說的簡單,對應的是機械性;復雜對應的是生物性。因此,管理的復雜性范式。不在于管理工作復雜不復雜這種外在特征,而在于管理是否以做活(又稱做優)為內涵。比如,自組織是復雜性范式的內在特征,是使組織機體靈活的內因;機械性的管理再復雜,由于不具有自組織特征,是不靈活的,因此不能稱為復雜性管理,頂多可算作復雜的簡單性管理。在面對環境變化時,自下而上形成秩序的復雜性管理長于應變,而自上而下形成秩序的簡單性管理更適合環境穩定不變。
1、對管理變革的環境挑戰的認識
環境變化是管理變化的動因。當前企業管理所面對的環境變化中,什么是互聯網時代的標志呢?環境的復雜化,也就是簡單性市場變為復雜性市場,可以作為根本的一條,其它時代特征都是派生的。以往總結管理經驗,也常提到市場環境多變,環境的復雜化雖然也具有市場多變的特征,但復雜性市場是指這樣一種特殊的多變:市場呈現非線性的、混沌的變化,因需求個性化、多樣化而帶來的市場不確定和風險,由分布式網絡帶來的訂單的離散化,由需求升級帶來的體驗化……。區別在于,這是一種與生產方式轉變同步的市場性質的質變,以往的市場變化,萬變不離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的總套路(如傳統“中國制造”);互聯網時代的市場,開始圍繞小批量多品種而變。
當前提出互聯網時代的管理變革,不是為變革而變革,而是因為環境發生了質變。以往的管理經驗,更適用于適應簡單性市場的變化,而不適于如今的復雜性市場的變化。管理變革針對的是新的挑戰。
2、對管理變革的應戰方式的認識
管理1.0和2.0,都是在傳統機械觀指導下,對市場挑戰的管理反應。其中,管理1.0應戰的對象是簡單性市場。核心的管理理念,是降低管理復雜性,以簡化、機械的管理,面對一成不變的市場。我國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科學管理,主要是這樣的管理。它適合短缺經濟時代大批量生產的市場條件。管理2.0應戰的對象是復雜性市場的變化。我們上世紀90年代以來流行的豐田精益制造,就是這樣的管理經驗。響應的是需求多樣化、差異化的挑戰。豐田經驗面對的已不再是單一品種大規模生產,而是多樣化、差異化的市場,但其指導思想,仍然是以簡單對付復雜(而不同于復雜性管理的“以復雜對付復雜”)。帶來的問題就是成本隨復雜性提高而提高,無力從根本上解決低成本差異化問題。當市場復雜性達到互聯網時代的質變點(從復雜的簡單性市場,變為復雜性市場)時,豐田經驗暴露出企業末梢對市場的反應遲鈍,而這正是簡單機械系統的頑癥。
管理3.0是在組織有機論指導下,對復雜性市場挑戰的管理反應。海爾改造三洋的成功管理實踐已表明,應對復雜性市場,需要用復雜性管理,引進人人都是CEO的去中心多元化管理。管理3.0在實戰中具有相對管理2.0的極大優勢。人們很容易誤會,以為分散權力,以復雜性對付復雜性,會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和控制力的下降。但這些在海爾的實踐中都并沒有出現。道理很簡單,復雜性管理本質上是一種低成本差異化管理,企業一旦像生物有機體那樣對市場進行自動反應,就會進入無為而治的境界。無為而治應是更省力,更具效能,而不是相反。
復雜適應與創新是復雜性管理的主要內涵
復雜性管理包含適應與創新兩個基本面,偏向一邊就不全面。一般人論及復雜性管理,談的大多只是前一個方面,即復雜適應性管理。強調企業如何無條件地適應市場。它的理論來源是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但實際上,復雜性管理還應有另一面,即復雜創造性管理。強調企業發揮對市場的能動作用,創造市場。它的理論來源是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道理很簡單。復雜性說的是有機生命體。生命體對環境既有適應的一面,也有征服的一面。如果只是消極適應,那生物體就與石頭沒什么兩樣了。強調創新有現實意義。因為我國企業在從事傳統中國制造的30年中,已形成了消極適應市場的慣性。消極適應的結果,是導向了低附加值的價格戰。常言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如果管理不能激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向高附加值的上游走,那么管理的復雜性,就體現不出人之為人的特性。從這個意義上說,管理3.0是能本管理。
我們看到,“人單合一雙贏”的海爾經驗,恰好是二者的統一。人單合一,說的是復雜適應;雙贏,說的是復雜創造。
人單合一的適應性特征,同邯鋼經驗等一樣,都表現為以客戶需求為核心,從客戶需求出發,要求生產者無縫地響應消費者的需求,實現企業內部的市場化等。人單合一的復雜性特征,則不同于以往的管理經驗,把組織結構倒過來了,強調“三無三自”。“三無三自”完全是組織復雜性管理。當然,除了組織一個因素之外,管理的復雜性適應還表現在戰略、協調、控制等其他方面,都需要認真總結。例如,在戰略方面,復雜性管理要求實現低成本差異化的戰略創新;在協調方面,復雜性管理將不斷探索社會網絡的生態自協調機制;在控制方面,通過反映戰略損益的智能會計系統等手段,實現價值與信息一體化的管控,降低高收益業務的風險。
雙贏的創造性特征是海爾的獨特之處。雙贏的創造性表現在,一是創造客戶的高端價值,二是創造企業的高端價值。體現了復雜性系統在開放條件下價值提升的特征。海爾經驗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性破壞的經驗,通過不斷的創新,突破已有的成功,去追求更高的新的成功。從管理上看,在領導、決策、文化、人力資本等各個方面,創新的特色都可以進行總結提煉。從管理的領導要素來看,復雜性管理的領導,不同于簡單性管理中的經理人,而應是熊彼特說的企業家,具有不斷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從文化方面說,復雜性管理實際是一種價值觀管理,全員保持對企業核心價值的認同,并以此駕馭企業稟賦隨需應變。從人力資本方面說,復雜性管理要求人人成為CEO,充分調動和發揮一線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從而克服豐田經驗的負面影響;從決策方面說,復雜性管理倡導讓一線員工來決策,讓客戶來決策,將來通過大數據,還可以實現全員響應的智能化。
復雜性管理是互聯網時代企業應對復雜性市場變化的必然選擇,將推動企業從做大做強,走向做活。這個做活,不同于改革初期生產關系意義上的搞活,體現的是生產方式意義上的活,可以有效矯治企業僵化的工業病。正是當前我國企業最需要煉的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