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所理想的學校,就是要培育一種能夠使全校師生員工衷心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念和使命感,一個能夠促進全體師生員工奮發向上的心理環境、物質環境和管理環境。并通過學校制度規范、特色活動、環境改造等方式不斷培育學校文化,讓學校文化成為彰顯學校個性的名片,成為建設和諧校園的精神支柱,成為激勵師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成為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學校;文化;效應
什么是學校文化?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綜合考查下來,筆者認為學校文化是指一所學校在辦學過程中,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由全體成員共同創造、生成并遵循的、體現時代特征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辦學思想、價值體系、學校作風、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的總和以及體現上述內容的各項物質載體和行為方式,它表現為學校的“綜合個性”,是師生員工共建、共享的精神氛圍,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所在,是學校改革與發展的活力之基,動力之源,代表著一所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生機,其核心是學校共同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其最高價值在于促進師生員工的完善和發展。有什么樣的學校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學校。學校對學生影響最久遠、最深刻的不是一項知識,不是考試分數,而是學校文化,是在學校文化主導下逐漸形成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本文將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淺談學校文化建設的舉措。
一、建設學校文化,觀念文化是方向
觀念文化(又稱精神文化)是指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受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影響而形成的為其全部或大部分師生員工所認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與文化觀念,主要包括學校歷史傳統和師生認同并遵循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群體意識及思維方式。它是學校的核心文化,是學校一切工作和行為的理念導向,也是學校文化建設所要營造的最高目標。
如,我校的“校訓”是:“團結 進取 求實 創新”,鮮明地體現了我校建校23年來克服重重困難,不斷發展壯大的艱辛歷程。在今后我校建設省市一流水平學校的過程中,同樣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與困難,需要全校師生員工繼續發揚“團結、進取、求實、創新”的精神,團結協作,同心同德,勵精圖治,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共同為實現學校新的發展目標而努力奮斗。
“團結進取”,是對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校園和師生奮發有為精神狀態的要求,一代偉人毛澤東曾有:“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論述,團結就是力量,人心齊,泰山移。我們一貫教育師生:要愛校如家,家和萬事興;在管理工作中始終貫徹“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居安思危,自加壓力,負重奮進,為師生創設團結穩定、有所作為的學習工作、干事創業的和諧校園”的行政管理思想?!皥F結協作”是一切團隊繁榮的根本,“開拓進取”是一切團隊昌盛的基石。
“求實創新”,是對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的要求,如江澤民所解釋的:“科學精神的內涵很豐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鼻髮嵤强茖W之本,創新是科技發展的生命力所在。求實創新、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以求實的態度,尊重客觀規律,嚴謹治學,探索真理,開拓創新。
綜上所述,我校學校文化能使師生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價值觀念使每個師生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進而能使全校師生為踐行和弘揚“學風、教風、校風”堅持不懈地努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學校的榮譽和形象。
二、建設學校文化,物質文化是基礎
物質文化是指學校物質形態的內涵及其表面附屬物所包含的文化,主要是指學校的硬件設施、環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學校的硬件建設形式、學校環境建設理念、學校物質資源配置方式等都屬于環境文化。環境文化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顯性文化,小到校牌、校服、校徽、校旗、校標等學校標識性的物品;大到教學設施、人文景觀、學生活動場所及環境。在美麗優雅的校園環境中,欣賞美、體悟美,會使人心情愉悅,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升華人的道德情感。
三、建設學校文化,制度文化是關鍵
制度文化是實現學校價值目標的保障體系和措施,是學校有意識選擇的、具有強烈的規范性、組織性、秩序性,屬于校園范圍內必須強制執行和嚴格遵守的文化類型,包括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師生行為規范、以及相應形成的嚴密的組織機構。它是學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結形式。它既是看得見的顯性文化,又是無形的隱性文化,是向行為文化、觀念文化過渡的橋梁。
自“十一五”開展創建文明和諧校園活動以來,學校進一步完善了值班制度,建立了由校領導、中層負責人、年級組長和學生代表共同參與的值日管理制度,從學生走進校門到離開學校實行全程管理,查紀律、查衛生、查安全、查規范。建立健全了領導干部值周班制度,設立了“文明行為監督崗”,編輯出臺《學校文化手冊》讀本,各班設立了“文明行為監督員”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嚴格要求、嚴格管理,使常規管理不斷內化為師生的素質,逐步使大多數學生養成了植樹護綠、規范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制度、條例、辦法的制定過程、實施過程和各項改革措施的全面推進,都是制度文化建設的體現。制度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人本性、科學性和民主性,在學校觀念文化的統帥下,堅持從下而上和從上而下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尊重和發揮師生員工的主觀能動性,這樣建設制度文化,才會既規范學校的辦學行為,又尊重師生的人格發展,激勵師生教與學的熱情,從而不斷豐富學校文化的內涵,為全面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四、建設學校文化,行為文化是載體
行為文化包括學校組織的發展戰略、運作方式、工作行為,組織成員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話語方式和交際方式。行為文化以各種文化活動為載體,將學校制度文化、觀念文化滲透在學校管理活動之中,把學校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自覺地轉化為師生內心的信念和行動的準則,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為師生培養思想道德品質、激發學習興趣、完善知識結構、訓練各種能力、施展各種才華、促進個性發展、提高審美情趣、協調人際關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的人生、維護心理健康、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服務,使學校辦學目標得到具體的實現。
總之,高品質的學校文化是一個優質教育品牌的內核和象征,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是一所學校興衰榮枯的決定性因素。學校的發展在于文化的拓展,學校的興旺在于文化的發展,學校的名氣在于文化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學校必須是一個‘精神王國’,而只有當學校出現了一個精神的王國的時候,學校才能稱其為學校?!边@個“精神王國”就是學校的“魂”,也就是優秀的學校文化。把學校建設成為一個放飛生命理想的和諧精神家園是應該我們始終不變的追求和理想,更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程。但我們向往、我們追求、我們執著。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成功學校內部管理操作規范全書》
[3]《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4]《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文化大綱》。
作者簡介:
馬海鷹,女,1983年1月16日生,甘肅省景泰人,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數學專業,大學學歷,理學學士,中共黨員,中學一級教師。系金川集團公司總校第六中學數學教師,曾多次獲得總校青年教師教學創優獎。曾先后在地市級刊物上發表教研論文2篇。
史玉忠,男,1966年9月21日生,甘肅省定西人,畢業于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大學學歷,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F任金川集團公司中總校第六中學綜合辦公室主任。曾先后在國家、省市級刊物上發表教研論文、管理及政研論文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