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無非是例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挖掘教材特點,提高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本文憑借課文例子從三個方面展開教學:一、挖掘句式特點,讓學生仿寫;二、鏈接課文內容,讓學生拓寫;三、提升文章情感,讓學生補寫。我引導學生把積累的語句在實踐中反復進行“語用”,不斷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關鍵詞】挖掘句式;仿寫;鏈接課文;拓寫;文章情感;補寫
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充滿著創造的機會。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無時無地不洋溢著創新的火種。在教學小學五年級語文《慈母情深》一課時,我讓開闊思路,構建成新的聯結,產生新的組合,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掌握,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真正實現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一、挖掘句式特點,讓學生仿寫
小學課文中有許多佳句,不同的思想內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同一個意思,也可以用幾種不同的句式來表達。句式不同,語氣情調也就隨之變化,因此所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效果也就不一樣。如:比喻句形象生動,擬人句賦予情感,反復句余韻悠然,排比句氣勢磅礴,感嘆句便于抒情,反問句加重強調……在教學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奇思妙想,進行不同句式的訓練,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1.利用組合學排比句
例如,我在教《慈母情深》描寫母親外貌的語句時,就利用組合,訓練學生根據信息,篩選處理已有的文字寫排比句。
a.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
b.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c.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
聯系這三個語句,連起來寫一寫:
我看見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樣在整體理解課文中引導學生寫排比句,不僅能開拓教學思路,達到“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的教學目的,而且訓練了學生的信息篩選處理和文字表達的能力。
2.利用課文內容學倒裝句
“學以致用”,利用課文原有的內容,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進行語言訓練,對課文內容進行“再創造”,達到鍛煉寫作、加強理解的雙重目的。如學完倒裝句: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學生明白倒裝句的特點是:主語放后,還有一語雙關的作用,一下子熱情高漲。于是,我讓學生把原文“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改寫成倒裝句,在訓練中讓學生對倒裝句有了更鮮明的印象。
然后又出示倒裝句句式,讓學生補充:
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母親。
一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母親。
一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母親。
一看到句式,學生都能聯系上文,輕松地寫出排比句。這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探究倒裝句寫作方法的奧秘,用文中原本分散的語句,重新轉化成了倒裝句。學生在寫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斷走向質的飛躍。
二、鏈接課文內容,讓學生拓寫
每篇課文都有它的局限性,就某個知識點或者某一個延伸的方向而言,可供鏈接的材料可謂星羅棋布。面對眾多的課外材料,我們作如何選擇呢?隨隨便便順手拈來,顯然過于草率,只有在眾多可供選擇的材料中,挑選出能促進以聽說讀寫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的材料作為鏈接的對象,才能達到語文教學理想的彼岸。
1.鏈接外貌描寫,體會人物的辛苦
如《慈母情深》學完母親的外貌描寫后,我深情地說:“作者抓住脊背、眼睛、手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那么瘦弱,那么疲憊的母親,你們想看看其他作家是怎樣通過外貌描寫來體現母親的辛苦?好,問問大家還可以從哪些方面描寫體現母親的辛苦?”(頭發、皺紋、汗珠等)出示拓展的語句讓學生讀:
在巴金寫的《春蠶》中,作者為了表現母親養蠶的辛苦,在敘述養蠶的過程中,三次進行外貌描寫:
我一覺醒來,常常看見母親拿著燭臺去喂蠶,閃閃的燭光照著她那帶著皺紋的慈祥的臉。
我用簸箕接蠶沙的時候,總看見母親的額角上滲著汗。
我抬起頭,看見母親的兩鬢又添了一些銀絲。
通過鏈接,學生全面地領悟到從哪些方面的外貌描寫可以體現人物的辛苦,在寫作中我們應巧妙選用。隨后進行寫話練習:巴金看到了母親的辛苦,作者梁曉聲也看到了母親的辛苦,其實我們的母親也很辛苦,不知大家是否與他們同感,看到了自己母親的辛苦,抓住母親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外貌描寫,來體現自己母親的辛苦。
在這個片段中,我有意識地指導學生仿照“母親辛苦”的語言背景來寫話,不僅提高了學生寫話水平,增強運用語言的能力,更體會到自己母親的辛苦,母愛是多么偉大,還懂得孝敬父母是多么重要。這樣語言得以運用 ,情感得以表達,何樂而不為呢?
2.鏈接動作描寫,體驗人物的感動
在我引導學生感受母親對“我”買書的支持,當“我”拿到錢后,想著母親的艱辛,“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這是通過動作描寫表現“我的悔恨”及感激之情后,鏈接《金色的魚鉤》一課,作者通過動作描寫來體現人物的感動的語句:
望著他那十分嚴峻的臉,我一句話也說不上來,竟撲倒在他懷里哭了。
我端起搪瓷碗,覺得這個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邊。
擦干了眼淚,我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鉤小心地包起來,放在貼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勝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去,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來瞻仰它。
讀完后,師問:如果換成你,會做什么動作?表現“我”的決心,“我”的悔恨,“我”的懂事,“我”我的幸福等等,讓學生拓寫。這樣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讀寫訓練中,看到一片新天地,獲得一種新認識。
三、提升文章情感,讓學生補寫
一篇文章學到有味兒時,文章的情感上升為自己的情感時,自然會產生一種感覺——不寫不快。這時就是訓練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情感的好時機。如《慈母情深》一課總結時,我深情地說:“就這樣,作者擁有了第一本長篇小說,還擁有一份理解,一份責任,一份沉甸甸的母愛,一份永遠可以伴隨自己一生的慈母情深。其實世上的母愛都是一樣的,無論你走到天涯海角,無論你身處何境,母愛總是讓人心潮騰涌,總是叫人魂牽夢縈。”請大家齊讀:
母親的牽掛是風,吹去了煩惱憂傷。
母親的牽掛是雨,撒遍大地都是情。
母親的牽掛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母親的牽掛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師:母親的牽掛是什么,拿出筆補寫幾句詩,相信你們都有獨到的見解。
這樣的訓練,是在指導學生積累語言,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寫的訓練像春雨一樣無聲無息地進入了學生的心田,輕輕震撼著他們所不知道的人生觀、價值觀。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指出:“課文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習作的技巧。”的確,利用好課文,對于“語用”訓練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挖掘文本素材,進行課堂練筆,是一座橋梁,一種過渡的手段,在練習到一定的階段,應該放手讓學生進行獨立創作,創新才是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