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將北宋王朝從三冗的泥潭中拯救出來,王安石本著三不畏的精神,開始了富國、強兵的改革實踐,由于改革把斂財作為第一要務,忽視或者說顧不上解決民生問題,從而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社會問題叢生,國雖富了,民卻窮了,王安石變法終歸失敗。
【關鍵詞】王安石;改革;富國;民生
王安石被列寧稱之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他在北宋熙寧、元豐年間進行了一場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政治改革,歷史上稱之為王安石變法。一番變法之后,國家財富堆積如山,“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所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到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諸路常平、免役、坊場、河渡、戶絕莊產之錢粟,積于州縣者,無慮數十百巨萬。如一歸地官(戶部)以為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宋神宗曾詩云:“五季失圖,嚴狁孔熾。藝祖造邦,思有懲艾,爰高內府,基以募士,曾孫保之,敢忘厥志。”既流露出宋神宗對遼國的蔑視,也抒發了欲改變國家積貧積弱、奮發圖強、一統河山的豪情壯志。元豐八年(1085)三月,年僅三十八歲的神宗皇帝病逝,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上臺執政,不一年,各項新法被基本罷廢。至此,歷時十七年之久的變法運動宣告失敗。
一、背向民愿缺乏群眾基礎
從歷史上看,任何變法都會遭到頑固勢力的反對和破壞。回想秦國商鞅變法,孝公死后,商鞅被車裂而死,但商鞅的法令卻保存了下來,秦國憑借商鞅改革成果,最終一舉掃滅六國,韓非評價“秦法未敗”。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太子拓跋恂為代表的反對勢力不惜以發動叛亂為代價進行對抗,但在孝文帝駕崩之后,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并未廢除。遺憾的是歷時十七年之久的王安石變法,在宋神宗病逝后,不到一年,各項新法被基本廢除,王安石也在抑郁中逝去。改革牽扯到“利益蛋糕”的重新分割,必然會遭到頑固勢力的反對,因此筆者認為,不能把反對聲音的強弱,作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未考慮民生,違背民意,才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源所在。
二、改革對各方面利益損害分析
1.下層老百姓反對變法緣由
這次變法的核心就是“斂財”即所謂的“富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做到“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也就是依靠發展生產、增加財富,以滿足國家的需要。但是王安石的想法和神宗急于強國的理想略有出入。宋神宗剛即位就提出“當今理財最為急務。”王安石本來提出“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設想,然而在宋神宗的影響下,不得不改變態度,于是“凡政可得民財者無不舉”。王安石在鄞縣做官時就試驗過后來稱之為“青苗法”的政府放貸政策,“貸谷于民,立息以償”效果不錯,青苗法本來考慮過農民的利益,但當他將此法推向全國后,結果卻出乎意料,農民向政府申請借貸,程序繁多。在申請借貸過程中官員官僚作風嚴重、貪污受賄、盤剝百姓,雖然變法規定的利息是20%,但經過中間貪官污吏的層層盤剝,最后貸款農民要返還的實際利息競達到原息好多倍,比高利貸還要高許多。以致農民寧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也不敢向政府貸款了。這樣,“利民之政”就變成了“坑民之舉”。“二十年間,因欠青苗至賣田宅、雇妻女、投水自縊者,不可勝數”。更糟糕的是,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過程中急于求成,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給各級分配貸款硬指標,作為官員考核的依據。這樣一來地方官員就硬性攤派了,除了一般的農民必須貸款外,連中農、富農、地主都必須接受貸款,而中農、富農和地主不存在春荒的問題,根本用不著貸款。這樣,到了還錢的時候不要說一般農民吃不消,就是中農、富農也吃不消。再像“市易法”,本來規定由官府出面收購滯銷貨,后來卻成了專門收購緊俏物,這時衙門就變成了一個賺錢的機構,導致了全官經商。怎么富國強兵,王安石竟定位于“理財”二字,最后就是一個“錢”字。
2.大地主大商人為何反對變法
許多措施含有抑制兼并的意思,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某些局部利益,勢必遭到保守派更激烈的反對。青苗法的目的就在于“散惠興利,以為耕斂補助,多益寡而抑民豪奪”,實現“廣蓄積、平物價,使農人有以赴時趨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試圖把大商人、大地主高利貸收益導向政府財政收入。熙寧五年三月,在京師設立事易務,“因得取余息以給公上,則市物不至于騰踴,而開闔斂散之權不移與富民”。事易法的推行在削弱大商人壟斷市場的同時也建立起來了政府對市場的壟斷。這些措施的采取,大商人、大地主對下層百姓的掠奪鏈條被截斷,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向北宋帝國國庫,但大商人、大地主把滿腔的怨恨卻指向了王安石變法。在政治上,他們指責變法派不守“祖宗之法”。又說王安石變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使天下怨謗”。甚至說當時發生的天災也是實行新法所招致。在學術思想上,指責王安石“背儒崇法”。
三、變法缺乏群眾基礎的原因分析
1.理想與現實脫節
在新法內容和實施中也有不少脫離實際的地方。如向民眾實行普遍的借貸,從長遠看,對促進社會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但當時農村最突出的問題是土地集中、污吏橫行,以及自然災害所引起的群眾生活困苦問題,農民迫切需要的是減輕租稅,獲得溫飽,而不是有名無實的借貸資助,更不是高利嚴罰的強制性貸款。
2.用人不當
“利民之政”變成“擾民之舉”,加劇了農民生活的困頓。從王安石的變法政策來看,幾乎所有的政策都是利國利民的。但王安石忽略了下級人員對上級政策的應變能力,導致一系列變法政策在執行時變了調、走了板,造成動機與效果背離,條文與執行偏差,使變法措施從安民走向擾民,以致民怨沸騰。
四、結語
面對三冗問題的困擾,王安石力行新政。試圖緩和社會矛盾,化解民族危機,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但在改革的過程中,急于求成、用人不當,本是利民之舉卻變成坑民之政。改革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最終失敗。由此可見,改革不能不顧念民生。失去民心就意味著改革活力喪失,失敗的結果將如期而至。
參考文獻:
[1]《宋史·安熹傳》
[2]畢仲游《西臺集》卷七《上門下侍郎司馬溫公書》
[3]《韓非子·定法篇》
[4]《臨川集》卷三十九《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5]《司馬文正公集》卷三十九《八月十一日邇英對問河北災變》
[6]《東坡七集·奏議集》卷三乞不給散青苗錢解斛狀》
[7][元]脫脫.宋史[Z].北京:中華書局,1977.4280
[8]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