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科學素養應包括:科學探究(過程、方法與能力),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理解。可見我們平常所說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等是構成科學素養的最基本要素。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呢?
一、在探究學習中形成扎實而系統的科學知識
在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就應該十分注意借此過程逐步形成扎實而系統的科學知識。扎實而系統的科學知識之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引導之。一個知識點,又一個知識點,把每一個知識點落實于一定的活動流程中,使學生能夠明白無誤地知曉、掌握。這就好像一顆顆美麗的珍珠等待著我們用一根線將它們串起來。
例如:在學習了用二氧化碳熄滅放在燒杯中的高低不同的兩支蠟燭(二氧化碳借用漏斗在燒杯一側倒),蠟燭火焰自下而上熄滅,學生容易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我緊接著提出對“長短不同的燃著的兩支蠟燭罩上茶杯后哪一支先熄滅”這一問題,學生異口同聲地說:“短的一支先熄滅。”我說為什么?學生馬上說出了剛學的二氧化碳的性質。安靜了一會兒,冒出一個調皮的聲音:“老師,我認為上面一支蠟燭先熄滅,當發生火災,室內濃煙密布時,應俯伏在地上爬行,這是否與該實驗有關?”語氣不是很堅定。受到該同學的提示,有一學生肯定地說:“老師,就是上面的蠟燭先熄滅。”班內其他學生急著讓他說出理由,他不緊不慢地說:“因為生成的二氧化碳隨著熱空氣上升,先存在杯子的上方,所以上面的蠟燭先熄滅。”但其他學生還是將信將疑,怎么辦?我把準備好的蠟燭和杯子分給學生,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小組同學開始動手實驗,不一會兒,只聽到學生說:“哇,上面那支蠟燭熄滅真快,真想不到。”
通過探究,不僅使學生的科學知識學得扎實,學生們都已知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一個調皮學生的回答,使學生回憶起了已學過的有關密度的知識,以及對物質之間的密度大小進行了比較。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所學的知識必需互相聯系,形成系統,才能正確地解決問題。
二、在探究學習中養成實事求是注意細節的科學態度
實事求是在科學研究中也是不可動搖的科學態度。社會是復雜的,大自然也是復雜的。面對著復雜的世界,我們既要會用望遠鏡,也要會用顯微鏡,看任何事物都不能憑自己的主觀臆斷,用“有色眼鏡”來觀察事物。養成重視細節的科學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特別強調端正學習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注意細節的科學態度將會給他們的一生帶來豐碩的成果。
例如:在一次研究串聯電路特點的教學時,我先給學生講了個故事。1777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提出了空氣是由氮氣和氧氣組成的結論,揭開了空氣神秘的面紗。但百余年后,英國物理學家雷利在研究中發現,從空氣中分離出的氮氣,總比從含氮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氣每升要少0.006 7 g,盡管這一差值非常微小,但他沒有放過,他懷疑從空氣中獲得的氮氣里一定還含有尚未被發現的新氣體。后與英國化學家拉姆塞合作,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終于在1894年發現了空氣中還存在著一種“懶惰”的氣體——氬氣。
我請學生想一想:雷利為什么懷疑從空氣中獲得的氮氣里還含有尚未被發現的氣體?你認為氬氣的密度與氮氣相比,哪個更大?聽了這個故事后,你還有哪些感受?
學生們正確回答了問題,還說到,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實事求是,注意細節,對科學研究更要嚴謹,一絲不茍,這樣才能像雷利那樣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三、在探究學習中樹立不畏艱險勇敢登攀的科學精神
馬克思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在崎嶇的山路上勇敢攀登的人,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如何培養那種不畏艱險勇敢登攀的精神呢?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認真思索,特別是科學教師尤其要特別關注。
比如:在七年級剛學習科學探究時,我給學生講述了詹納的一個大膽的實驗。18世紀末,在英國格洛斯特郡的農村有一個8歲的男孩,名叫詹納。母親請人為小詹納吹了“花”,可預防天花。“吹花”以后不幾天,他就開始發燒了,全身不舒服,就像生了一場大病似的。經過折騰,小詹納心里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想法:吹一次“花”這么痛苦,能不能有更好的辦法,既不讓人出天花,又不吃這么大的苦頭呢?
我請學生談談想法,學生認為詹納年齡這么小,能為別人考慮,真不簡單。
詹納13歲時,便到一位外科醫生洛德那兒去學醫。18歲那年,一天有一位年輕的婦女陪著一位正在出天花的病人來看病,詹納便提醒這位婦女說:“你要當心,自己也會傳染上天花!”可是,這位婦女卻漫不經心地說:“請放心,我不會傳染上天花的。”詹納奇怪地追問:“為什么?”年輕婦女充滿自信地回答說:“因為我已出過牛痘。”原來,年輕婦女是養牛場擠奶的女工。奶牛的身上有時會生一種痘瘡。擠奶女工的手、胳膊或身上其他部位的皮膚如有破裂的地方,碰到牛的痘瘡,也會出一些小痘瘡。只要出過這種痘瘡,以后就不會再得天花病了。
學生認為,要留心生活,并對生活中的現象要多問一個為什么?
詹納決定用牛痘潰瘍的膿液代替,為一個小男孩接種。6周以后,他用天花再給這小男孩接種,小男孩沒有患病。
學生說到,他們要學習詹納那種把人們的疾苦當作自己的責任,為了科學不畏艱難,甚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勇敢登攀的精神。 還說在以后的學習,特別是探究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勇敢登攀。
綜上所述,我們的科學課程應該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問題;強調科學探究,讓學生親歷科學,在體驗中學習科學;強調要理解科學的本質,培養科學的精神,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造就創造性人才,才能全面地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