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素質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整個中華民族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素質教育是現代化教育思想、現代化教育模式的一種表述形式,是創新教育的基礎。只有在素質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所以,當前要推進素質教育,就要把重點放在創新教育上,積極探索創新教育的特點、內容、要求和方法,以促進學生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素質教育;創新精神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能有效解決“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傳統教育束縛了創新和實踐的培養。有人對中國的教育做出了這樣的評價:我們有兩個不足,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學生的應試能力較強;但實踐和創新能力較差,這與時代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沒有哪個時代能比知識經濟時代對創新人才的呼喚更迫切!
二、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
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亟待加強。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接班人。從個體的素質結構來講,創新能力是個體能力結構中的一種最高級、最復雜的綜合能力。在一個人的素質結構中,如果缺乏創新能力,那么就不可能達到最高水平和境界,創新能力應該是素質教育在能力方面追求的最高目標。
三、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實現全面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
創新活動不是一種具體的行為和單純的心理活動,而是以萌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情感為基礎的學習活動,它是涉及知、情、意、行諸方面的一種協同活動。它對創新者的整個精神狀態、人格特征、認知能力、思維方法和行為習慣都有相應的要求。創新教育要培養的創新素質,其實是一種綜合素質。一個人是否能夠創新,能有多大的創新,至少取決于以下幾方面素質的狀況:第一,創新的意識和相應的人格。包括求知欲、好奇心、問題意識、創新的沖動,以及有信心、勇氣、毅力等。第二,一定的知識結構和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以智慧為核心的高級的綜合能力。它需要所有基本特征,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表現力、操作能力等的支撐,同時它特別要求個體最主要的智慧能力——思維能力具有獨立、變通和流暢的特征。沒有事實上的知識結構和創新能力,一個人即使有創新的意識和人格,也會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所謂創新素質其實是對一個人的德、智、體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創新素質的高度發展需要以個體素質的全面發展為基礎。怎樣在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
1.實施創新教育,教師是關鍵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必須做研究型的教師,永遠把語文教學工作作為研究的對象,針對不同的學生,修訂教學方案,“不重復過去的教學”是教師工作的一個準則。
(1)創新方法,尊重個性。教師首先是一個不斷實現教學創新的勞動者。我們的課堂永遠對學生有一種魅力才能體現它的生命力。語文教學,應不斷激發興趣。讀文,應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有滋有味地讀。
(2)落實主體,積極評價。要培養創新精神,必須真正還給學生以學習主人的地位,讓學生去讀書、去思考、去動筆、去實踐。另外,課堂氣氛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寬松和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并指導行為。因此,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牢固學生主體,確立“服務意識”,把微笑帶進課堂,善意而恰到好處的激勵,不斷地在學生心中燃起求知的火花。
2.以課堂教學為陣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也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轉變教育觀念,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力求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活動成為課堂的中心。因此,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構建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實踐的新型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成為開展創新教育的重要環節。
3.設疑、激疑,馳騁想象
小學生最富有天真爛漫的現象,作為教師,就應該抓住學生想象力豐富的契機,充分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如教學《翠鳥》一課時,教師讓沒有見過翠鳥的同學現象翠鳥的叫聲,課堂上馬上想起音色各異、長短不一的鳥鳴聲,動聽得令人陶醉,仿佛置身于鳥的王國。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在于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么;在于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在于學生是否對所學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于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信心。
總之,為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教師必須進行創造性工作,用我們創造地教,來喚起學生創造性地學。用我們創造性的思維方法鍛煉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品質,用敏銳的眼睛發現教材中的“點火處”,并幫助學生“再點火”,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其天賦所及的各個領域中愉快的進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