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研究的重要形式。在課程標準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何評價新的數學課堂教學,發揮好評價的導向、激勵、調控、發展的功能,是新課程是否能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本文對課程標準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方法進行了簡單的探究。
【關鍵詞】 數學課堂教學;評價;課程標準
教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改進教師教,促進學生學,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綱要》中,以通欄標題的形式,將“課改”的最終目的定位于“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構建一套理性的評價體系,這是新課改能否順利實施之關鍵。這就要求我們不得不改變傳統的觀念以適應改革需要,既在課堂教學上跟上時代的步伐,同時也要改變傳統的評價學生的辦法,傳統的評價方法以單一考試測驗來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下面,我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評價的方法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一種檢驗學生階段性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我們要改變以前所采用的終結性評價,發展為形成性評價,一般采取課堂即時反饋形式,這種融知識、能力與情感為一體的綜合評價方式是簡便可行的。具體可采用表現分析、觀察、談話、問卷調查、檔案夾等方式進行評價,突出過程性。
(1)表現分析法:教師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表現不是簡單地記個等級和分數,而是從尊重、愛護、平等的原則出發,對學生實施積極、適度的鼓勵性評價,維護和強化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如用欣賞性的話語指出學生表現中的優點,用鼓勵性的語言提出表現中的不足,客觀公正、熱情誠懇,使學生體驗到評價的嚴肅性,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高水平。
(2)觀察法: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數學的愿望、興趣變化、人際關系和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創造性發揮程度。教師可以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相互觀察在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變化。
(3)談話法:這是數學教學中最常用的評價方法之一,通過師生之間平等、和諧、愉快的對話與交流,教師把話題自然地轉向評價,引起學生對自己表現的反思,同時又不會中斷教學進程。
(4)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和交流的方式,隨時詢問學生對某次數學活動的意見、建議、收獲,還可搜集學生在審美趣味的愛好方面發生的變化。
(5)檔案夾評價法:活動檔案夾評價是一種學生學習數學全過程、重視學生自主評價的形成性評價方式,旨在幫助學生成為對自己學習具有思考評價能力的人。
二、自評與互評
評價的本質是一種價值判斷。長期以來,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中,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主要是由教師做出的,往往單憑考試成績衡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與教學分離,學生和教師都將評價與考試等同起來,誤認為評價只是老師的事。在這種自上而下的單向評價中,學生沒有評價的權利,學生只是被評價者,只能被動、消極地接受教師的評判。這樣不能全面、綜合地反映學生的發展程度,不利于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和發展,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把自我評價、小組評價,班級評價和教師評價有機結合起來,進行雙向或多向評價。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可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的評價,學生由評價對象成為評價主體,可以創造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氣氛,給學生成功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數學學習活動的信心。不僅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表現能及時反饋,同時能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學生在自評與互評的過程中能學會比較客觀、公正地對他人做出評價,受到批評的同學也學會比較寬容、虛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見,使每一個學習者有可能更多地獲得大量他人評價,就像照鏡子一樣更真實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學生在反思、評論自身和他人的工作的基礎上,提高了整體工作的質量,成為建設性的評論者。
三、開展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堂觀察評價
開展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堂觀察評價,就是教師在課堂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狀態,從學生的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等方面去觀察了解學生并隨機做出適當的評價。通過評價,鼓勵學生去思考、去嘗試、去實踐。比如,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討論問題、發表看法、解決問題等方面進行分層次訓練時,根據訓練的難易程度提問不同的學生,教師在評價學生時用肯定、激勵、贊賞的語言進行評價。
同時,課堂評價學生時,除了老師隨機評價學生之外,還可以采用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的形式。如:講評作業,評點習作等,都可以讓學生當“小老師”,對別人的作業、作品做出評價,通過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鍛煉能力,增強自信心。
四、改革考試方法
進行學期終結性評價考試評價是學生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實踐中,我們認為應根新課標的要求,注重考試方式的多樣化(有開卷、閉卷、口語、論文等)和考試內容多元化(考試內容要能體現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從這三個維度去命題)
數學課程評價是非常復雜的,總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因而必須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及其利益沖突的平衡協調,既要把握方向,又要注重現實,從而真正推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并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