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述了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思維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培養學生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的一些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新思維;思維能力;培養
教師的創造與學生的創造是密切關聯的。富于創造性的教師最懂得怎樣把學生引入創造的宮殿,使學生發揮創造才能。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本文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培養創新思維習慣談一點自己的認識與實踐。
一、讓學生感到數學和日常生活聯系非常緊密
愛因斯坦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它永遠超過責任感。這就告訴我們,與智力相比,創新能力還受動機、意志、情感、個性心理品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在智力因素同等的條件下,非智力因素的差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數學知識的獲得,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習信心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些都將影響著學生數學學習中的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應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放在應有的位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創新意識
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更深入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使數學思維活動持續不斷地向前發展。合適的數學問題必須符合下列條件:①問題要有方向性。這是指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于教學目標。②問題的難度要適中。這是指問題不宜太難和太易,難易之間要有一定的坡度。③問題要有啟發性。有的教師往往把啟發式誤認為提問式,認為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其實,問題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是關鍵性的問題,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有“問”,才有所思、所想,才有發明創新。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百萬,起點是一問”。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思路,啟迪思維,激發創新意識。中學數學教材重視學科的科學性、系統性。文字表達嚴謹、準確,但很少創設問題情境,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為此,教師要緊密聯系教學實際,深入鉆研教材,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以觸發學生的興奮點,引發探求欲望與動機。
三、灌輸數學美的教育,用數學的美去感染學生
美是自然界的客觀真理與人的主觀感受的和諧統一,數學作為人類最偉大的精神產品之一,其美是超乎尋常的。大數學家克萊因曾用這樣的話來形容數學的美:“數學是人類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類心靈最獨特的創作,音樂能激發或撫慰情懷,繪畫使人賞心悅目,詩歌能動人心弦,哲學使人獲得智慧,科學可改善物質生活。但數學能給予以上的一切”。對數學美的感受是發明創造的基礎,數學家龐加萊深有感觸地說:“能夠做出數學發現的人,是具有感覺數學中的秩序、和諧、對稱、整齊和神秘等能力的人,而且只限于這種人”因此,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目標的素質教育中應特別重視學生審美感受體驗的教育。數學的美是數學的魅力之所在,數學概念的簡潔、統一,結構系統的和諧、對稱,數學命題與數學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數學中的奇異性,都是數學美的體現,“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美”。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是要充分挖掘數學的美,以美增奇,以美啟真,以美添趣。要讓學生被數學的美深深吸引,要讓他們自覺地去發現美,欣賞美,進而創造美。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情感的陶冶,思維的啟迪,素質的提高。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數學美的因素如精美的圖形、有趣的關系、和諧的統一和簡潔的式子、命題間關系的相似或對稱等喚起美的意識,獲得美的感受體驗,逐步形成數學美的觀念,并注意揭示數學美的內涵,以加深對數學美的理解,提高數學的審美觀。也可以利用數學史上的那些令人陶醉的世界名題,如哥德巴赫猜想、費馬大定理的故事和一些經典問題,如百雞問題、雞兔同籠問題的令人賞心悅目,精巧絕倫的美妙解法來豐富學生對數學美的認識,增強學習數學的情趣。
四、重視和強化過程教學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暴露學生的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離不開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的知識雖然是前人創造性思維的成果,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處于再發現的地位,學習活動實質上仍具有發現和創造的性質。只要把待學習的知識作為待創造的結果,置身于知識的創造形式過程中。教材中許多概念定理都簡化了提出過程,省略了發現,探索過程,而這些概念定理是如何被發現的,證明定理的方法又是如何構想的,對學生來說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困惑和神秘感,而這些正是訓練學生創造思維的好素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展示概念的來龍去脈,定理的形式及證明方法的引出過程,解題教學活動應展示解法思維的由來,而不應只展示漂亮的解法技巧,應將自己處理問題的想法表現出來,展現給學生,以便形成深層次的理解與思維方法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