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以人為本,學生的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語文教學是人類特有的生命現象,提倡培養生命意識,是現在素質教育的一個迫切要求。在教學中,不僅要樹立生命意識,還要灌輸生命意識。近幾年來校園暴力的新聞屢見不鮮交通事故時有發生,特別在農村中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生命意識的滲透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生命意識
目前農村中學學生受社會影響、家庭現狀的影響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由于家庭的現狀,農村外出打工現象十分突出,許許多多的學生家長外出打工,缺乏了對孩子的關愛、照顧、監控。留在家里的孩子多數成了留守兒童,父母管不到他們,爺爺奶奶管不住他們,沒人接送,他們私自騎車上學,交通事故時有發生;缺乏有效監管,打架斗毆屢見不鮮。不少學生的感情變得越來越脆弱,心理承受力越來越下降,甚至有人經受一點點挫折就輕生。一幕幕慘劇讓人痛心不已,也引人深思,為什么年輕的生命如此脆弱?當代學生生命意識的培養已經成為學校教育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也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語文學科,在對學生進行祖國語言文字教育的同時,也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是一種責任。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要講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確時機,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他們在關注生命存在中學會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關注生存危機,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使學生身心能夠得到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那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呢?
一、培養生命意識
(一)學會用積極熱情地對待事物、對待他人,培養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目前,在農村教育中,許多家庭由于生計外出打工現象非常的普遍,導致家里的留守兒童太多。在家沒有人管,心理承受能力差,沒有對自己的約束。所以來到學校,在平時,教師要注意聯絡學生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懂得要學會分辨是非,學會區分好與壞,要熱情地對待好人、好事,還要學會在學習生活中也要與人和睦相處,因為與別人形成融洽的關系是快樂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
(二)學會正確地自我評價,增強自信心
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自己,就需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在學校里,和你接觸最多的要算老師了,你覺得老師最喜歡你哪一點呢?爸爸、媽媽撫養你長大,他們最了解你,那你知道,爸爸媽媽最喜歡你哪一點嗎?每天和你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又喜歡你哪一點呢?以此,讓學生當著全班同學說一說自己最大的優點是什么,把自己最突出的才能展示給大家。讓孩子們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能夠充分肯定自我,增強自信心。在農村教育中,使學生能正確評價自己顯得尤為重要。
二、滲透生命意識的具體措施
(1)結合初中階段青少年心理需求,深入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元素,理解教材中深刻而豐富的生命內涵。如在教授《散步》時欣賞音樂《讓愛住我家》,然后再過渡,“同學們,聽著這溫馨甜美的音樂,我想大家一定會想到我們溫暖的家。老師想問問大家,你們家里有哪些人?大家在一起時會干些什么呢?”這時,學生都有很多話好說,教師再順水推舟,切入到親情與生命的主題,出示一些溫馨家庭的圖片。
(2)構建民主的課堂,完成師生共同的生命成長。生命教育的指向目標應該是學生,生命教育的成果體現也應該是學生。構建一種民主的課堂氛圍,使教育過程人性化,更有利于生命教育目標的完成。構建“讀——品——悟”相結合的課堂,追求深度的生命感知.生命教育只有和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聯系起來,才會真正變得鮮活、有意義、充滿生命力。
(3)充分利用語文閱覽課,拓展延伸生命教育。對學生的閱讀方向做適當的指導指導學生寫讀后感,暢談對生命的思考并設立生命教育閱讀話題交流專場,語文教師不應該把閱覽課僅僅定位在讀書的形式上,還可以帶領學生觀看網絡、影視、音像等方面的生命教育資料,豐富生命教育內容。比如觀看“汶川地震教育片”,其中的一個個震撼人心的細節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讓學生形成觀后感等。教學就應是生命個體所進行的具體而又豐富的生命活動。
總之,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形式,滲透生命教育,樹立正確人生觀,教育學生熱愛生命、善待人生,激發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關注社會、關心他人的美好愿望,幫助學生產生并形成積極的心態和崇高的人格,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意志,從而有完整的生命和美好價值的人生。學生能在學習中感悟到人的生命歷程總會遇到許多苦難和挫折,但只要每一個人能勇于面對,敢于挑戰,生命將更加璀璨。語文教學中要為學生搭建一個生命教育的平臺,重視學生人格的完善和發展,完成師生共同的生命成長。這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也是教育的本質。
參考文獻:
[1]《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2]《讓生命飛揚——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與生命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3] 肖川,徐濤.《論語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6月
[4] 范廷貴.《關于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考試周刊》,2007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