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化學概念能深刻地反映化學過程中的最本質的特征,是人們思維的結晶,也是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化學知識的“骨架”。化學概念還是學生進行化學思維的依據和出發點,是學習化學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及其它知識的基礎。綜合化學概念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化學概念的教學應遵循其特定的心理機制和教學規律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化學概念;教學方式 ;教學策略
1問題的提出
化學概念是化學學科建立和發展的基礎,是中學化學學習的主要內容。掌握概念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形成能力和發展技能的基礎。概念學習和掌握概念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和主要目標之一。化學概念的學習影響學生的化學學科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提高。當前,概念教學一直是中學化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長期以來,死記硬背、機械記是學生學習化學概念的主要方式,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只從概念定的字面意義去掌握,在實際應用中不能有效遷移,這種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已經嚴重滯后了。
2對化學概念與化學教學關系的理解
2.1化學概念的定義
化學概念是對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從化學科學角度的概括,是化學科學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系統的有關物質化學運動規律及本質屬性。化學概念是將化學現象、化學事實經過比較、綜合、分析、歸納、類比等方法抽象出來的理性知識。是人們對物質發生變化本質屬性的認識,反映著化學現象及事實的本質,是化學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
2.2對化學概念在化學教學中作用的正確理解
化學概念是中學化學課程學習的主要內容。中學化學課程學習的知識中化學概念約占80%。根據它們的學習屬性,可以劃分為具體概念、定義性概念、技能性概念。現行的化學教學理論根據概念的學科屬性對化學基本概念進行了分類,即:化學基本概念分為知識方面的概念和化學技能方面的概念。因此,概念的學習和掌握即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教師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也是教學中的重點。
3對初中化學教學中化學概念教學策略的正確理解
3.1當前化學概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日常初中化學教學中,筆者經常遇到這樣一類情形:一方面教師為了能把一個復雜的、陌生的概念講得淺顯易懂而絞盡腦汁,另一方面學生依舊是一聽就懂、一用就錯。其實這是由于學生常常不明白概念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也很難把握概念的真實意義,尤其在一些理論性較強、較為抽象的概念的學習中。并且教師在概念教學過程中也很少注意這方面的教學,他們簡單地把中學化學的學習轉化為“學概念、用概念”。
3.2對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的策略的理解
3.2.1教師需要了解化學概念在學生頭腦中建構的理論依據。根據同化理論的教學原則概念的形成主要依據同化機制,根據同化的兩個前提(新學習的概念具有邏輯意義;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已具備同化新概念的適當前位概念)組織教學。如果我們把化學概念看成一個圖式的話,構成化學概念的幾個部分便是這一圖式的變量或通道。在化學概念教學中,學生化學概念的形成是一個從對化學概念的感性認識出發,經過抽象、概括而達到對化學現象理性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經驗的舊概念和新知識聯系的基礎上,然后通過新知識與原有化學概念的相互作用,構建新的化學概念。
3.2.2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加強概念教學的直觀性。化學基本概念的抽象性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個心理障礙。概念教學時運用各種直觀手段,為學生提供直觀鮮明的感性材料十分重要。教師要善于選擇和利用典型實驗引入化學概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得出概念。這樣不僅降低了教學難度,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印象,也使學生清楚掌握每個概念的關鍵之處。此外,對一些難以用具體實物或實驗來表達的概念,可借助于模型、掛圖、投影、幻燈等教具使學生獲得形象的感性認識;或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實際,運用形象生動、比喻貼切的教學語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
3.2.3化學概念教學應該考慮學生學習化學的心理因素。對初中學生而言,從注意特征來說,有意注意已經成為主要記憶方式,但又很不穩定,極易受到學科局限、學習環境、個人好惡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轉移。脆弱的心理因素,又使學生在學習化學概念過程中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要善于通過各種途徑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將在課堂所學的化學知識與周圍的具體實例結合起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2.4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要使學生真正理解概念,僅依靠積累一些感性認識,有時是不夠的。在概念教學中,教師在感知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思維加工。
4結束語
化學概念是化學學科建立和發展的基礎,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充分發揮概念教學的重要作用,使知識和技能形成完整的體系;使學生牢固地、準確地掌握化學概念,綜合地運用化學概念,進而進一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