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已廣泛應用在教學一線課堂中。作為基礎課程的初中語文教育在面臨傳統教學方式革新時也應大膽采用合作教學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層次教育理念可有效提高初中語文課堂的時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合作學習;合作技巧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初中語文新課程理念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于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因此語文課程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及語文學習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在關注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又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新教學方法應格外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合作教學方式既符合語文教學的傳統又是現代新型教學模式下的產物,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主動性和團結協作的精神。下面筆者將把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來談談如何構建初中語文合作學習課堂。
一、合作學習理論及其應用于語文教學之優勢分析
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教學方式的創新又是課堂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合作學習就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在有明確分工下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有著古老的思想淵源和廣泛的實踐淵源,二千多年前我國就產生了合作學習思想,《詩經·衛風》中記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著名教學著作《學記》中也曾提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另外,古代的許多私塾與書院都提倡“高業弟子轉相傳授”與相互切磋之風。而在實踐淵源這方面,十八世紀,約瑟夫·蘭開斯特就開始在英國教育中廣泛使用合作性的學習小組,這些都表明了合作學習理論正在逐漸走向陽光大道。合作學習模式有助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促進認知功能的發展,下面筆者將介紹如何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時效性。
二、提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之途徑解析
1.科學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是前提
合理組建合作小組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與基礎。在分組時我們應注意二點:第一,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成績。均衡分組一直是本人所堅持的觀點,因此在相同教學內容為前提時每一個小組中都應由學習優秀生、普通生及進步生組成。這樣的分組考慮可以充分地發揮學生各自的優勢既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又能達到組內均衡、相互學習的效果。針對這點,筆者認為分組時可采用組內異質、組內同質的方式且以每組4-6人為佳;第二,要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初中正是生理與心理飛速發展的重要時期,每個學生的心理傾向、興趣愛好與性格特征都是迥然不同的,因此在分組時要將善于表達性格外向與擅長總結但性格較內斂的學生分為一組,發揮其各自優勢。
2.正確處理獨立與合作關系是重點
處理好獨立與合作關系是實現初中語文有效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即明確各自職責與分工。利用完善的分工計劃來實現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避免由個別能力強、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獨攬任務,使語文的合作教學變得徒有虛名。比如在《三峽》一課中,本人的小組合作學習課程將建立在學生熟讀文章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為游客編寫一篇以介紹三峽風光為內容的初中語文合作教學課。在此,我作出引導:第一,要解決文章內的重點與難點詞匯令文章翻譯準確化與生動化;第二,選擇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景色進行講解,做到有針對性;第三,小組內展示自己編纂的導游詞,相互借鑒并完成最終修繕。根據這三個提示,各小組內馬上產生了明確分工,本人也欣喜的看到了學生的熱情與體會到了合作交流后的欣喜。
3.注重合作學習技巧訓練是關鍵
在初中合作學習課堂建構時常常被忽略的是合作技巧的訓練,筆者參加過兄弟院校語文教師的合作學習課的旁聽,在吸收他人長處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合作技巧訓練方面的缺失。首先,合作學習是需要技巧的,教師可從一些簡單的問題入手,讓小組成員彼此相互熟悉從而拉近成員之間的情感令學生們愿意一起學習。其次,教師在合作課前應教授大家如何圍繞已商定的問題來進行討論,避免偏題、如何傾聽別人的觀點、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等討論技巧。站在他人角度上去思考是本人給學生最大的忠告,我會著重關注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情況,告誡自己的學生在別的小組成員發表意見時不要輕易打斷,要學會傾聽并在其余同學發言完畢后有組織的去論述自己的觀點。將這些討論技巧逐步傳授給學生,在避免沖突的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聽說技巧,為真正有效的語文合作學習提供重要技巧保障。
三、結語
初中語文合作學習秉承新課程標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學生在小組和團體中為完成共同任務,有明確分工的互助性質學習方式。初中語文的合作學習方式不僅可令教學內容更好的有的放矢并且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合作、體會謙讓,彌補體驗性不足與參與性低的缺點。
參考文獻:
[1]楊九詮,蔡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M].案例式解讀初中語文,教育科學出社,2012
[2]黨從輝.淺談初中語文合作學習中的統合綜效.[J]. 課程與教學改革, 2013(3)
[3]吳娜.談初中語文合作學習.[J]. 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