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電子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 對中職電子技術類的職業技術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變現有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職業技術人才,成為中職電子技術類專業教學改革的重點。
【關鍵詞】電子技術類;教學改革;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是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起著理論教學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探索適時的教學方法,必須從現代電子信息產業對人才的要求出發,從電子技術類專業的教育對象實際出發,從電子技術類專業的實驗教學特點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為中心進行教學改革。
一、改革實驗教學內容,實行分類設置
1.基礎驗證型實驗
適當安排基礎性實驗,基礎性實驗雖然是純粹驗證性的,但它能使學生掌握常用儀器儀表的使用方法,為后繼實驗打下堅實的基礎。
2.設計型實驗
安排設計型實驗,主要通過學生課后獨立完成一些電路設計,形成實驗設計報告,課堂上再進行驗證實驗。
3.綜合型實驗
采用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地開展實驗研究,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仿真實驗
利用電子仿真軟件進行輔助設計,實現電子設計自動化,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改革實驗結構,分階段、分層次進行實驗性教學
傳統的實驗性教學,多數是以驗證理論為主,但根據專業特點,按照教學內容和教學規律,可以分階段、分層次進行實驗性教學。
1.基礎課實驗階段
這一階段應注重專業基本技能的訓練,以專業基礎課的實驗為主,使學生能夠識別、檢測常見元器件并初步掌握常用的儀器儀表的使用方法。
2.專業課實驗階段
這一階段應結合專業課程教學進行一些課程設計、課程實習和認識實習等,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訓練。
3.畢業設計階段
這一階段在最后實習期間,要求學生掌握綜合性的專業實驗技能,鼓勵學生到生產實踐中尋找課題,使學生既鍛煉了專業能力,也增強了社會交往能力。
三、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全面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而實施全面素質教育,關鍵在于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于電子技術類課程理論性強,學生則因為理論枯燥,學習沒有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探索,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1.直觀教學法
例如在學習電子元器件的識別時,可多準備一些不同型號的器件和電子產品,讓學生熟悉元器件類型、型號等。這樣學生能深刻理解,并學以致用。
2.實驗演示法
演示實驗能清晰地反映教學內容,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學習電容濾波電路時,通過示波器觀察不同電路輸出的波形,引導學生推導出結論。
3.問題探索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分析并解決問題。例如在講授負反饋放大電路的自激振蕩時,可通過實例來說明:在唱卡拉OK時,有時,大家會聽到刺耳的嘯叫聲。
4.總結歸納法
教師可以把一些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便于學生應用。例如負反饋的判斷:反饋的取樣點在電壓主輸出端,則為電壓反饋,否則為電流反饋。
四、改革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課堂引入,已充分顯示出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具體來說,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以下優越性:
1.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多媒體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例如在分析溫度對靜態工作點的影響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工作點隨溫度變化活動的圖像取代了書本上靜止圖像,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思想,激發學生去思考。
2.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采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可先將大量的教學信息設置在多媒體課件中,并且可以反復取出,不斷加深學生印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有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由于多媒體課件的交互性,能產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選擇自己想學的內容,以滿足學生多層次的需要。
五、改革教學評價體系,注重過程考核
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我們認為,科學的評價體系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全面的考查: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實踐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二是考核形式的多樣化、層次化:口頭提問、書面作業、課堂練習與實驗實訓、期中、期末考試。只有采用科學的評價體系才有助于督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努力,提高學習成績,教師也能及時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如今,電子技術普遍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電子技術類實驗教學改革是社會發展和市場機制對實驗教學提出的必然要求,電子技術類實驗教學的改革還將繼續深入下去,教師就必須敢于創新,提高現代化教育技術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面對人才市場的競爭有更強的適應性。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科學教育出版社.2002
[2]扈中平.現代教育理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