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站在系統的高度進行數學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還能使學生有計劃和有謀略地思考和解決問題。站在系統的高度進行數學教學的具體做法是:站在系統的高度進行數學新授課教學;站在系統的高度引導學生構建數學命題聯想系統;站在系統的高度引導學生總結解題模塊;站在系統的高度進行數學復習課教學;站在系統的高度進行數學變式教學。
【關鍵詞】系統高度;數學教學;認知結構
站在系統的高度進行數學教學,是指在數學教學中,著眼于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與規律,著眼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讓知識、思想方法總是以系統中的一個環節的面貌出現在學生的面前。 如果教師總是站在系統的高度進行數學教學,那么學生也總是站在系統的高度去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與規律。這不僅擴大了意元,增加了記憶的強度,而且還增加了“數學知識組塊”,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那么,學生在問題解決時,他就會在長時記憶中便于激活和提取,就會有計劃和有謀略地思維和解決問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粗淺的體會。
一、站在系統的高度進行數學新授課教學
數學學習是特別講究系統性的學習,只有在系統上把握各個局部,才能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教師在平時的新授課教學中,不應以孤立的、割裂的觀點去教新知識。而應對所教的新知識能夠統觀全局,對每項知識本身以及與其它知識的內在關系應有清楚的認識,對蘊含在知識背后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有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在數學教學中自覺地站在系統的高度去傳輸知識。
例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內容,教科書安排的一節課往往只講一個知識點或技能,學生需經過較長時間的學習之后才能回過頭來進行小結,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把握全局,吃透基本原理的能力,以致學生只關心學會了方程解法的五步驟,而不注意學會了怎樣思考及解題策略。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有些教師進行千篇一律的五步驟解法,教得太“死”,學生學得不“活”。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對于學生,不應滿足表面文字的學會,還要深入理解概念、原理、方法等的精神實質。事實上,解一元一次方程五個步驟的實質是:在保持方程同解的條件下,通過方程變形把只含未知數的項,只含已知數的項分別集中到方程的兩邊,并把未知數的系數變為1。有了這點認識,在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時就不僅能掌握住“程序”,而且能夠靈活變通。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先通過對學生起點能力的分析,學生已經知道了ax=b是最簡方程,根據方程的同解原理即得x=b/a,接著讓學生觀察指出下列方程的解各是什么?
對于方程(1)和(2)學生能用觀察法把它們化成最簡方程ax=b的形式并能找出它們的解,但對(3)和(4)用觀察法求解就有困難了,怎么辦呢?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引發學生思考。即讓學生將(3)和(4)與(1)和(2)比較異同,讓學生自己發現其差異是(3)式多了括號,(4)式多了分母,由此去分母、去括號的想法自然產生,可謂水到渠成。緊接著老師乘勝追擊,進一步告訴學生解含字母系數方程是完全相同的。通過教學,學生學到的不是一個類型的習題怎么做,而是學會了解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即在化歸思想的指導下,運用去分母、去括號等手段將方程轉換為最簡方程ax=b。這樣學生碰到解一元一次方程,就不會生搬硬套地按“五步驟”去解,而會靈活、簡潔地解一元一次方程,同時也豐富了元認知知識。從這個案例我們也看到,站在系統的高度進行數學新授課教學,既節約了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率,從而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
二、站在系統的高度引導學生構建數學命題聯想系統
數學解題往往是不斷地轉換,由命題A聯想到命題B,由命題B再聯想到命題C,通過聯想,把兩個或多個命題按照一定的需要聯系在一起,深深地印刻在頭腦中,就形成了一個認知結構——命題聯想系統。如在平面幾何證題中,要證明線段相等,我們往往讓學生先思考證明線段相等的途徑,即可利用全等三角形;利用等角對等邊;利用三線合一:利用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等等,這實質上是在引導學生構建數學命題聯想系統。命題聯想系統具有思維的廣闊性和開放性,將使我們的解題更靈活,特別對綜合題、難度較大的題、開放題作用更大。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特別重視。例如下面例題的教學,我是這樣引導學生聯想的。
在解題的時候,有的人常常在某個環節上卡住了,但別人一點,馬上就又做得下去,這是一種想不到的思維障礙,但有人卻能夠突破這層障礙,想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實現起點與目標之間的連接,這常常是命題聯想系統在起作用。所以在解題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構建數學命題聯想系統,提高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能力。
三、站在系統的高度引導學生總結解題模塊
在學生頭腦里對某類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的結構,就是解題模塊。是數學特有的認知結構系統。解題模塊不但具有操作性,還體現了數學的本質,反映了背后的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享受到數學的結構美,再經過適當的練習,它在學生的工作記憶中就會以一個自動化的圖式來處理,也就是說學生獲得了自動化的圖式。從而促進了數學技能的自動化和解題能力的遷移。
在數學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從具體問題的解答中總結出解題模塊,例如,筆者在教學“解直角三角形”這節習題課時,讓學生自己總結解題模塊,即
第一步:尋找或構造直角三角形。
第二步:觀察該直角三角形里,有沒有兩個獨立的條件。
(1)如果有,利用勾股定理和銳角三角比直接解——直接法,其中含有基本量思想。
(2)如果沒有,設一個元素為x,此時必定還有一個條件沒有用到,利用它列方程──間接法,其中含有方程思想。
其框圖形式如下:
專家頭腦里的知識是以組塊的形式出現的。學生頭腦里的圖式——解題模塊能夠很快地對習題作出反映。總結解題模塊的過程,有比較、有分類、有抽象、有尋找聯系等等,是系統組織的過程,思維要求很高,這本身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所以站在系統的高度引導學生總結解題模塊,對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極為有益。
四、站在系統的高度進行數學復習課教學
布魯納指出: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備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教學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獲得的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經過一段學習時間后,教師要善于教給學生學會加工整理知識的方法,把一些相近、易混淆的概念串成鎖鏈,編成網絡,配以圖示,縱橫聯系,使學生獲得的是一個有序的數學概念知識系統,從整體中看部分,從部分中體現整體,這樣得到的知識才牢固,易于遷移。
例如:在復習“平行線與相交線”時,我讓學生自己編織如下的知識網絡圖:
復習課教學中讓學生自己編織知識網絡圖,不但幫助學生構建了完整有效的知識網絡,提升了邏輯思維能力,而且提高了數學復習課的教學效率。
五、站在系統的高度進行數學變式教學的教學案例
在變式教學中,組織變式的題目要具有內在的聯系性、系統性,以便于學生通過對各個題目的分析,概括出各種共有的、本質的東西,以達到一題向另一題的遷移.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是數學問題變式設計,教師要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生交流中所反饋的信息,站在系統的高度,精心選編題目,最初的變式題設計應與例、習題較為相似,最后過渡到學生感到陌生的新穎題目上。
變式題組一是原題目的重復,是再認(重復性)題目,認知的功能是“鞏固”,學生經過表面相似問題的解決,可能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建立分解因式方法的數學結構。
變式題組二是發展性題目,認知的功能是扮演“發展”角色。它逐步增加認知負荷,驅動高層的數學思維,增加深層策略,把原來的智慧技能轉化為策略性知識。
在這個例子中,通過對原問題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變式,使知識以“系統中的知識”的面貌出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養成從系統的高度去把握知識和進行思考的習慣.同時還使學生體驗到新知識是如何從已知知識逐漸演變或發展而來,從而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形成良好的數學知識系統,進而促進遷移。
六、結束語
站在系統的高度進行數學教學,增加了學生的“數學知識組塊”, 正是由于這些組塊中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得學生在知識的研究系統建構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可以遷移到其它知識或專題的研究、學習中去,這樣多次的學習經驗將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曹才翰,章建躍.初中數學課堂結構[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1)
[2]約翰·D·布蘭思福特.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M]程可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