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并且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本文首先說明了高中地理教學研究性學習的概念,分析了研究性學習的意義,最后提出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關鍵字】高中地理教學;研究性學習;策略
1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概念與內(nèi)涵
對于研究性學習,廣義上,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研究問題并且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學習;狹義上,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從自然、社會等方面選擇一些專題進行研究,通過這種研究獲取一定的知識,并且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指學生通過研究一些問題來主動的掌握新知識;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一些研究性的學習活動來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手段。
對于地理這門課程,地理的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生活中選擇一些研究專題,對其問題進行自主研究,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分析其因果關系,最終尋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這種學習方法或者說是教學方法,能使學生自主的發(fā)展,學生可以在更大的課堂中學習新知識。雖然說是研究性學習,但是與研究還是有一定的區(qū)別,它是一種學習方法,只是通過研究某個問題的方式來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到新的東西,掌握新的技能,這種過程并不要求一定得得出結(jié)果,但是要有所收獲。這種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識,符合新時代教育的要求。
2研究性學習對高中地理教學的意義
2.1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首先需要一個研究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假設,并且運用相關知識,驗證這個假設,最后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引導學生采取科學的研究方法,把新知識和舊知識都運用到研究過程當中,并且要從不同的途徑,不同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2.2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信息的收集、處理能力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學會正確有效地收集、處理信息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在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一個問題進行研究,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需要主動地去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最后利用這些信息來解決這個問題。在研究性學習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不同的手段、途徑來有效的獲取信息,提高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這些途徑包括網(wǎng)絡、文獻、地圖等,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手段,加上自己的判斷,選取有價值的信息來對問題進行研究。所以,研究性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2.3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總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懷疑課本的權威,積極個性的發(fā)展。教師應該設立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來看待問題,并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多質(zhì)疑,勇于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地理的研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的條件,學生可以親身參與到研究過程當中,這樣能更好的調(diào)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深度,培養(yǎng)出學生的實踐能力。
2.4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合作必不可少,一般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活動,每個小組都要有計劃、有目的的圍繞小組問題來共同努力,小組成員要互相合作,共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收集資料,動用大家共同的智慧,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后得出結(jié)論。小組活動過程中,每一個成員都要有集體意識,要細心傾聽別人的意見,并積極分享自己的見解,成員之間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心中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了最后的結(jié)論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就能鍛煉出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
3高中地理教學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3.1地理教學著眼點的確定策略
地理的研究性學習和傳統(tǒng)的教學有著很大的不同,傳統(tǒng)的教學教師注重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書本為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是單純的知識的積累、理解,沒有做到實踐。研究性教學與之不同,它更注重學生的認知過程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學活動也主要是以學生的自主實踐為主。教師在教學中要結(jié)合課本中的知識,同時也要注意其他學科在地理學中的滲透,讓學生從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積極參與到探索研究當中,親手實踐,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到收集資料,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最后得出結(jié)論,這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靈活,更加牢固,教學效果更好。
3.2教師角色的定位策略
在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重新轉(zhuǎn)變自己角色。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①教師是學生研究活動的組織者,組織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討,設立能為學生提供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和熱情;②教師是學生研究活動的指導者,指導學生選擇、確定研究方向和課題;指導學生對地理及相關的資料進行收集的途徑、方法、處理信息的方式、分析思路、提煉觀點和相互分享講評等課題研究方面的技能;③學生是研究活動的合作者,研究性學習教學是師生、生生間的合作學習過程,教師要以探索科學知識的求真務實精神去影響和帶動學生,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去追求科學知識的真理所在。
3.3教師教學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相結(jié)合的策略
教師應該改變對自己的定位,以往的教學都是教師為中心給學生講解新知識,在研究性學習當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自主性,給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思考的空間。同時,由于學生對背景知識的掌握程度不高,對問題的認識也不一定到位,這就對自主研究造成了障礙,教師要及時的給予學生幫助,對于同學遇到的問題、難點,給予講解、引導,并且鼓勵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信息來自主完成任務。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一定要發(fā)揮好指導作用,并且把握好學生的動態(tài),以保證研究性學習過程能夠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黃端端.研究性學習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實踐與效果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8
[2]劉云貴.研究性學習的探究與實踐[D].湖南師范大學,2005
[3]王鐵.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系統(tǒng)的理論探索和調(diào)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4
[4]張慶紅.地理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初探[D].南京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