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作業設計,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不斷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讀寫能力。本文主要對新課標下語文教學中的讀寫作業設計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教學;讀寫設計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科目。學習語文,學生可以實現各種文章的閱讀,并有效提高語言能力。要提高學生語文成績,關鍵就在于對學生進行實踐教育,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教學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模式,根據課后不同的習題內容設計作業方式,從而提高作業的質量,這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方法。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教師在布置讀寫作業的同時過于形式化,布置的作業題目也主要是趨向應試化,學生在如此單一的讀寫訓練下,無法有效提高自身的讀寫水平。可以說,這種傳統的方法應該摒棄,本文主要對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讀寫作業的設計要點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合理的建議。
1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作業系統的主要特點分析
1.1數量精簡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人教版的語文教科書中,9-12冊共有約700道作業題,而學習單元則有28個左右,并有110篇講讀課文,平均每篇課文約有6-7道作業。作業的數量正反映了目前新課標改革中“練習注重精煉”的要求。
1.2內容上注重知識的積累
人教版在作業內容上非常注重對學生讀寫知識的積累。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在每一篇精讀課文后,大約有3篇左右的作業題,要求學生進行生字的默寫、課文段落的朗讀以及課文摘要的抄寫,這些內容的作業能夠有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
1.3重視對學生能力方面的培養
一些學者認為,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包括對課文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學生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方面的理解過程,這個過程是雙向的,需要學生進行思考的。學生對課文中的字、詞、句等篇章進行理解,并對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寫作特點進行認知和分析,這個過程便是理解的過程。此外,學生對理解的內容進行逆向運轉,并從把握的中心思想和創作特點出發,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讀寫水平。
1.4注重學生的語文實踐
培養學生的讀寫水平,關鍵就在于要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根據相關統計發現,在人教版的每一篇精讀課文中,會有1-2道作業題讓學生進行練筆,這些實踐練筆,能夠有效增加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具有較豐富的作業內容,那么,教師如何在這些作業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這就需要老師從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入手進行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讀寫作業的設計。
2讀寫作業設計的注意事項
2.1注意增加讀寫作業的趣味性
由于孩子們對外界事物非常敏感,也非常好奇。因此,教師在設計讀寫作業的過程中,應該以突出學生趣味性為重點出發,在作業的內容上和形式上應該注重靈活性,讓學生對作業進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在講述《互相矛盾》這篇文章的時候,在講解了這個成語的意思之后,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劇本創作,可以進行小組之間的合作,通過創作小劇本,能夠提高學生的創造水平。在進行創作之后,還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評比,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評審能力,可謂一舉兩得,充分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展現了學生的才華,并能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和寫作的興趣。
2.2設計便于學生理解分析的讀寫作業
理解分析主要包括學生對文章內容思想的分析、對作者情感的表達、藝術表現手法的理解等。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作業設計,其中包括以下兩種:嘗試性作業和理解性作業。其中嘗試性作業是對學生的課文大意理解進行幫助,并通過作業理順學生的思路。理解性作業則是指學生通過對課文中的關鍵句子進行理解,從而理解到課文的中心思想。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作業的內容應該著重體現學生閱讀感受或預習效果。例如,聯系上下文,談談自己對文章的看法。這類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多開動腦筋,開拓思維方式,通過緊密聯系上下文,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知識對課本進行理解,并強化自身的感受,逐步提高語文能力方面的培養。
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作業的表達形式,利用不同的文字表達或要求,改變作業的方式。例如,在句子釋義的時候,作業的題目通常要學生進行完整的解答,這樣的解答方式往往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教師對作業的解答方式進行修改,將文字表達轉變為看圖說話、連線題、選擇題或者可以將文字轉換成圖形,而內容沒有改變。這樣一來,既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夠豐富和鞏固學生的知識。
2.3教師可以結合讀和寫兩者進行教學
讀和寫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僅僅依賴于“讀”或“寫”的話,則容易導致學生的發展不全面。對學生進行語文教育和作業訓練,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加強學生在語言方面的習得情況,提高理解能力,并將其與學習能力相結合。
舉個例子,對學生進行讀和寫方面的鍛煉,通過閱讀課文,在課堂上讓學生能夠模仿課文的內容進行寫作,如對文章內容的擴寫、對文章進行續寫和仿寫等。這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筆水平,還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老師也可以通過對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議,讓學生在了解課文內容和課文結構的基礎上,不斷深化閱讀。提升能力。
2.4注重綜合題目的布置,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語文的學習是積累的過程,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把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就要求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判斷,要在日常的作業布置中,應該注重綜合題目的設計,包括讀寫的實踐等,從而能夠有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了解語文學習的思維和方法,并促進語文學習的能力。下文進行詳細分析。
2.4.1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
學生的課外知識非常重要,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在講解本課文的基礎上,擴充相應的閱讀內容,通過對一些相關的文章作品進行節選,從而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對相關作者的作品進行閱讀,并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并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課外作品之后,對作品的感想進行表達,表達的方式可以是口頭上的,也可以是寫作上的。
2.4.2作業必須要引導學生不斷關注生活、體會生活
在課本的作業當中,題目通常會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實際情況說說自己的理解”等。這些都是要求學生通過關注生活,對生活有所感悟之后,對課文的內容進行理解。然而,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面對這一現象的時候,并沒有聯合實際,更多地是照搬參考答案進行解答。這樣對學生增加課外知識、掌握文章內容是沒有好處的。因此,必須要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并結合自身生活理解課文內容。
2.5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優秀的作業設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課外知識和讀寫能力,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舉個例子,小學四年級有一篇課文叫做《將心比心》,在講解了這篇課文之后,某班級的老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求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將心比心”的事情進行分享,將感受寫下來。經過一番討論之后,學生們都能積極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感受寫下來,如給老人家讓座、幫小孩子找家等。內容可以是非常簡單,其過程則注重實踐,學生通過對日常碰到的事情進行了解和分析,從而明白將心比心的道理,并能夠更好地弘揚高尚品質,對孩子的生活成長帶來好的影響。
3結束語
在現代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讀寫的內容和方法不應該拘泥于形式,應該要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解,只有落實好客觀要求,不斷深入理解課文,了解學生的生活特性,并充分地理解課外資源,有效改善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何金林.在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如何設計讀寫作業[J].新課程學習.2013.02(08).
[2]劉迎蓮.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作業系統的設計特點和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