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在高中教學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成文文言文教學的關鍵。本文主要從如何進行文言教學這一點來談文言文教學。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方式;教學方法
縱觀歷年中考試卷,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近幾年試卷上的文言文所占的分值和難度呈現著不斷上升的趨勢。這樣進行考核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充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他們的文化品位。在學習這些優秀的文言詩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強烈的吸收中國的語言精華,提高他們的書面語表達能力。
初中生學習一些文言文,不僅有助于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而且對積累知識、陶冶情操等都是十分有益的。況且 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誦讀古代詩詞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語言材料和表現手法,豐富現代語文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豐富文學素養。文言文在很多一線教師的心目中,都認為應該采用串講的方式,而這種教學法,使得廣大中學生養成了一種依賴性極強的文言文學習習慣。但事實上這種教學方式與新課標格格不入,因此必須有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來替代串講教學法,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那就是要注重預習、參與、感悟的引導。
一直以來文言文就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但是這部重頭戲在教學上大多是一個模式,諸如:老師帶領學生解釋字詞,然后翻譯句子,最后背誦課文。即使有些思變的老師也不過是組織學生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理解,簡單的小組內解決,如果棘手的再提出疑問大家共同解決。我覺得這些課堂上的教學方法還是不夠全面。
在此,我就來淺要的敘述下我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背誦名句名段名篇,增強對文本的感性認識
熟讀包括認讀、朗讀背誦三方面。對文言課文要逐字逐句的認讀,理解其中大意,再用普通話順暢的有節奏有停頓的朗讀,最終達到成誦的程度。在學生誦讀感知的基礎上,教師的疏導講解必須及時跟上,變學生的機械性記憶為理解性記憶,嚴防籠統不落實處,誤人子弟。古文的背誦閱讀尤其是如此。所以背誦時可以抓住關鍵詞句,放回聯想和想象,輔之以默寫增強記憶的方法。熟讀課文彌補了學習 文言文沒有語言環境的缺憾,縮短了對文言文的心理距離,增強了語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例如學習《出師表》先認讀課文,著重弄清實詞虛詞的含義,基本理解課文的意思;然后用普通話反復朗讀;在抓住本文分組背誦,文言文背誦評分要求很嚴格,整句中錯一字就不得分。因此,除了準確的背誦之外,默寫上也要準確無誤。
中考文言文默寫題型主要有二種:①識記填空題;②理解填空題。識記填空題一般給上句要求默寫下句,或給下句要求填上句,如本次期中試題“俱往矣, ,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 。這類試題測試的是機械記憶,只要不寫錯別字,一般就能完美的解題。
理解填空題一般有明確的答題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內容。如在《沁園春.雪》中,能表現無產階級超越于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的句子是 ;這已不是單純地測試背誦基本功的問題,是記憶與理解運用的結合。做此類題首先要能準確理解提示,然后調動積累才能正確填寫答案。
在初中階段學過的文言詩文中,有些文章可稱為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如《桃花源記》、《小石潭記》、《論語》、《出師表》、《山峽》等,對這類佳作必須將全文熟記于胸。
二、教師要重視給學生誦讀指導
古人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可以加深對文言文的文意理解。我還是覺得文言文的傳統的誦讀方法是科學的。因為它有利于文言知識的積累,有利于學生明白事理,更加利于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運用。
(1)字音讀準確,這是誦讀的起碼要求。文言課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讀字、古音字等,應該首先解決這些疑難。
(2)采取各種方式讀。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試讀一遍、全班齊讀、個別朗讀及老師再范讀一遍全文。從試讀中發現他們讀字讀音中出現的問題,然后一一板書糾正。
三、積累實詞熟悉句式
《課程標準》要求初中階段的實詞積累在150個左右;能了解常見的文言虛詞的意義和作用;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結合語境理解常見文言句式的意思。例如,《三峽》中有句“沿溯阻絕”對于“沿”“溯”兩個字, “沿”字大致解釋為順流而下的路,“溯”大致解釋為逆流而上的路,我們在碰到這個問題時就要注意將“沿”和“溯”的古義弄清楚,并要作為重點知識點解釋給學生聽。初三學生要求積累一定數量文言字詞及常見句式的知識,所以學習文言文應該重視對字詞句的基本含義的了解和積累。從字詞的角度說,任何一個字詞都有它的本義與引申義,文言文學習應重視常見實詞的本義及主要引申義的認讀,積累這一類知識,有助于提高我們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特點彰現之處,也是文言文學習的目標之一。
四、理解文言句式的方法
在文言文中,影響學生成長的決不是哪個文言詞或者句子的解釋翻譯,而是文章蘊含的深邃思想,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在對文本的賞析時,可以采用了自主學習的方式。例如判斷句。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主要有“是”,還有“為”“謂”等,但古代漢語中往往不用“是”,主要通過特定句式來表達判斷的意思,如“劉備,天下梟雄”(《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翻譯成“劉備是天下聞名的英雄豪杰”;有的句尾用語氣詞“也”表判斷,構成“……也”句式,這類句子的主語后面,又常常用“者”表停頓,名詞謂語后面用陳述語氣詞“也”字結尾,構成“……者……也”的判斷句式,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構。如“陳涉者,陽城人也”,翻譯成“陳涉是陽夏人”者也不必翻譯出來。二是被動句。它表示句子的主語是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古漢語常用被動詞有“于”、“乎”、“為見”、“被”和“為……所……”結構,還有的被動詞要根據語言環境來判斷。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被)人。”掌握相當數量的文言實詞,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基礎,學生不但掌握詞語的各種含義,而且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一舉兩得.文言虛詞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勤歸納,多記誦,結合語境正確理解含義,學會遷移運用,提高學生的文言文能力
五、精思課文,加強思想教育,陶冶情操
學習文言文必須深入挖掘課文所包含的思想文化教育因素,提煉主題。初中文言文所包含的思想內容是豐富的精思課文就是要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達到了解和認識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燦爛文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的目的。例如:學習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狼》,先熟讀課文,再精思課文,可以領會到狼的貪婪、陰險、狡詐,更能認識到屠戶在跟狼的斗爭所表現出來的機智勇敢善斗。所以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要善于做一個機智勇敢的人。因此,在我們今后的 生活學習中遇到問題我們一定要學會辯證的看問題解決問題。
六、品味課文,提高審美情趣
學習文言文在熟讀和精思之后,還要對課本從整體上加以品味,即細細體會、涵詠,含英咀華。其外外部形態表現為對作品的反復吟誦,若有所思,甚者如癡如醉。一旦與作者心神相通,就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可謂“樂在其中”。其內部表現為形象思維特別活躍,口中吟詠的文字不再是單純的概念,而變成一個個活生生的形象在腦海中源源不斷地涌現。品味課文,沉浸在美的感受之中。當然,任何教學法都只能是特定時空的產物,教無定法,學亦無定法,不能僵化模式。
總之,高中文言教學任重道遠,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究,但我想,只要我們努力探索,大膽的創新,文言教學這片領地上一定會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2]《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課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