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在不斷改變自己教學方法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提高。真正體現了教學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術。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要求廣大教育者樹立“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筆者也深感教改的緊迫和現實的嚴峻。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自主動起來,讓課堂活躍起來,本人作了如下探索:
一、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上好數學課,使學生成為“樂之者”呢?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就數學本身來說,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魯迅先生也言“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作為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充分利用我們的數學課堂,把它創設成充滿活力,魅力無窮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感受數學美,去追求數學美,從而獲得持久不變的學習動力。
如教學“雞兔同籠”問題:“有頭45個,足116只,問雞兔各幾何?”時學生心算、筆算后仍面露難色。這時教師下令:“全體兔子起立!提起前面兩足!”學生開懷大笑。之后,教師說:“現在兔子和雞的足數一樣了,上面45個頭,下面多少足呢?”學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這時學生歡快地叫起來“有26÷2=13只兔子,32只雞”。
二、加強方法指導,激活學生的思維
“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這充分說明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它是獲取知識的金鑰匙,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就可以自己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口和腦是密切聯系的,只要學生認真看書,他們的頭腦自然會動進來,不過,作為教師,要盡量鼓勵學生置疑問難,使學生的腦筋急速地、最大限度地轉起來。小學生都好奇、好問,會問一些怪問題,對于學生提的每個問題,教師都應盡可能地予以答復,不能讓學生創造的心靈遭受打擊,讓學生有難敢問,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不應只是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應因時因地制宜地指給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思考.針對原有的問題步步設問,化難為簡。或者指導多思考,多討論,讓學生自己學會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時。筆者讓學生自主探索去看書、擺小棒,并計算35+3=38。筆者及時追問:“為什么3不能和十位上的3相加,只能和個位的5相加?”這個問題很有挑戰性,筆者讓學生在小組中擺一擺小棒,算一算,并相互討論,小組討論得非常激烈,最后終于得出了結論。這樣,會讓學生不斷地置問、解疑,讓學生的腦筋動進來,思維活起來,讓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
三、提倡合作學習,激發合作熱情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它強調人際交往對于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它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合作學習因為學習者的積極參與、相互作用,使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還是一個交往和審美的過程。它將班組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將傳統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
四、鼓勵動手操作,培養創新意識
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動手操作,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前面,從而親手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同時,《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
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學生通過自己活動,從學具盒(內有許多小棒)中拿出三根小棒圍成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并在擺弄過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個角、三條邊和三個頂點組成的。然后,可讓學生來回拉動三角形學具,從“手感”的比較中發現三角形有固定不變的特點,這樣,使教學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使兒童把外顯的動作與內隱思維活動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順應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集中了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了兒童學習的興趣。
總之,我們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激勵性的問題情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