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每一個教師都應及時回顧、反思走過的路程,隨時調整、把握前行的方向。當我們站在文化的平臺、時代的高度重新審視自己的語文教學,當我們走進常態的課堂、師生的身邊細心地觀察我們的日常教學,不難發現語文教學科學主義的弊端還充斥在我們的思維中,彌漫在我們的課堂上,它使學生們喪失了求知的欲望和感悟的靈性,思維僵化、情趣索然。怎樣才能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呢?怎樣激發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呢?我在長期的教改實踐中,不斷地摸索、探討,認為構建開放的、充滿情趣的課堂氛圍會使語文教學效率更高,學生收益更大。然而課堂要想充滿情趣,教師應該多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創設情境,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讓語文學勻更具生機與活力,使學生在學習全過程中始終全身心投入,渾然忘我,興之所至,逐步達到“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的境界。
一、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提挈全文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一種具有一定的困難,需要學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在學生能力范圍內的學習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引發他們積極思考,鍛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問題情境絕不是平常意義上的“教師提問題——學生回答”的模式,而是“創設情境——師生互動”的新型模式,應根據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造獨特新穎的問題情境。我在課題研究中,從以下幾方面創設問題情境:
(1)精心設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設疑,以疑導思,可以誘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設疑要因學習對象而異,因教材而異,因課堂氛圍而異。要透徹理解課標,深入鉆研教材,認真閱讀教參,搞清教材知識體系,弄通知識內部結構的有機聯系,做到得心應手地駕馭教材。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心理特征、思維品質優選問點,問在知識關鍵處;選準時機,問在教學當問處;掌握分寸,問在難易適中處;查漏補缺,問在疏忽薄弱處。
(2)以趣激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肯不肯參與、配合,取決于他們對教學活動的情緒狀態和對所授知識的興趣程度。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強烈的釋疑欲望是學生積極思維的內在動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給他們提供自己活動的空間,必要時向學生提出需要仔細探究的問題,以改變他們的研究思路,使他們朝著科學的方向探尋,從而體驗到既有趣又豐富的調查研究結果。
(3)營造融洽的課堂氣氛。教與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活動,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有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能不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因此,整個教學過程必須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民主的關系。教師要放下架子,和學生平等相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獨立探索,大膽發表見解,對學生的不同意見,要允許他們討論爭辯,要耐心、虛心地聽取各種意見和建議,從而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互助、共同勞動、共同探究的關系。而這種民主融洽的氛圍又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消除他們害怕失敗的心理障礙,大膽探索,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問題情境的設計,通常由幾個問題完成。這幾個問題在內容上緊密相連,形成梯度,便于學生以積極求索的心態深入地思考。問題的設計應具有啟發性和探索性,或揭示主題,或隱喻思路,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二、通過創設想象情境體會情感
“兒童是用形象去認識世界的”。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都具有鮮明的形象,但語言文字符號本身是抽象的,如何變“抽象”為“形象”呢?情境教學法可變“抽象”為“形象”。
情境教學法包括用實物演示情境,用圖畫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表演體會情境,用生活展現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等等。恰當、合理地運用這些方法能將學生帶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中,從而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同樣閱讀文學作品離不開想像,教師依據作品語言的描述,或者借助圖畫、音樂等,啟發學生在頭腦中再造出相應的新的形象或場景,獲得創造的愉快。
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三峽之秋》一文時,為了引導學生真切體會,我創設了下面想像情境:先播放《三峽之秋》一課的錄音,聽完錄音,啟發學生想像文中描繪的情境,體會到作者借助具有三峽秋天特征的景物,描繪了三峽秋季早晨、中午、黃昏、夜晚四幅畫面,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贊美之情。然后再讓學生自由地朗讀這篇課文,最后用大屏幕出示這四幅圖同時配以《三峽情》音樂旋律,引導學生根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畫面。這樣,通過聽錄音、讀課文、看圖片,把學生的想像引入到文中和圖片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生在講述自己頭腦中再造的情境的過程中,知道了本文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以優美感人的語言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描繪出絢麗多姿的長江三峽秋景:早晨,露珠閃耀,峽風清爽,綠葉金實,秋光明麗;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長江熱烈得像一條金鱗巨蟒,翻騰呼嘯;黃昏,在青色霧氣的籠罩下,江水又變得平靜輕緩,宛如一條明亮的帶子;當夜幕降臨時,江面上燈火搖曳,長江越顯得平緩、安靜了,仿佛沉沉欲睡。那遲遲升起的圓月把清冽的光輝直瀉江面,猶如一道道瀑布,一匹匹素錦凌空飛降。通過創設想象情境,學生陶醉在三峽秋天的美妙與神奇之中。
三、通過創設審美情境升華情感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藝術審美能夠使學生對閱讀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誘發學生自覺地探索語文的未知領域,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實踐中,我加強誦讀,讓學生對審美對象形成初步印象。尤其在詩歌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朗讀,并讓他們在朗讀中感受審美對象的特點,如聲音、色彩、形狀、氣味等,詩歌的內在情感會越來越深入地與欣賞者(學生)的主觀情緒交融到一起。同時根據教材從不同的審美角度、審美層面,通過音樂、繪畫、歌唱等藝術手法創造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與文章中情感相契合。在進入情境后,學生作為審美主體,通過感官與心智去感受、去體驗。我引導學生用他們的眼睛去凝望,用他們的耳朵去傾聽,用他們的心靈去體驗……在形象的感染中使他們漸漸地感悟、體驗到作品賦予的美,一種輕柔的美、壯麗的美,或是一種崇高的美。
四、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
語文的方式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讀”“思”“品”“議”“說”“寫”。這些方式雖然古樸,但依然鮮活而不過時。一支粉筆一本書,照樣能把語文教的精彩紛呈。關鍵是在教學中能否合理有效地運用這些方式來幫助學生“潛心會文”,進行扎實的語文學習。
相反,如果教學手段使用不當,就會缺失語文的味道。比如,一位教師教學《盤古開天辟地》時,上課伊始,他就用多媒體課件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地演示課文內容;然后讓學生4人一組交流“文章什么地方給自己感受最深”這個問題;接著,又用多媒體演示一遍課文內容,最后,讓學生跟隨多媒體課件把課文朗讀一遍。應該說,這位教師的多媒體課件制作可謂精美細致,撼人心魄,能夠充分反映出課文的內容。雖然學生通過看多媒體課件,能夠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但這種理解不是通過學習語言文字來實現的,因而這種理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學習。其實,語言文字是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最直接最便捷的“媒體”,像這樣的課文,只需引導學生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品味、揣摩、對比、想象等方式,就能夠體會到文章的蘊含。
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我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們還需要不斷努力,多實踐,勤思考,讓語文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兒,為孩子的一生負責,讓每個孩子都能愛上語文,快樂地學習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