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效課堂是所有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它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在高效課堂上學生樂學、會學,從而達成三維目標。通過教學讓我思考到構建高效課堂的兩個策略,一是快節奏的課堂教學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基礎,二是提問解答是引導學生高度參與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提高效率;教學片斷;快節奏教學;提問解答
高效課堂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思考的過程,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高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協調發展。就其外延而言涵蓋課前精心準備、課堂教學中實施和教師課后的反思與研究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追求高效課堂是所有教師永不停歇的目標,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我從教有20多年了,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讓我認識到高效課堂的重要性,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完美配合的結晶。
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超常收獲,有超常提高,有超常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一般來說,高效課堂效益評價主要標準是,學生思維活躍,語言表達正確、流利、有感情,課堂充滿激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目標達成且正確率97%。前提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會不會學、樂不樂學,核心是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
下面,我以自己的一個教學片斷,說一說高效課堂的構建。
師:我們以前學過了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它們統稱為四則運算。加法和減法叫做第一級運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級運算。
師:接下來我們又要進行闖關游戲了,獨立計算下列兩道題:127+308-246 ,36÷18×200。開始!
學生們在自備本上獨自解答,教師在黑板上解答。(2分鐘后,先做完的學生坐不住了,左顧右盼、交頭接耳,老師不得不提醒他們,明顯看出遭受批評的學生活力大幅度地下降。)
師:(等所有學生都做完后)你們在自備本上解答時,教師也在黑板上解答。與我做的一致的有多少?
生:(絕大多數學生舉手,氣氛不如前)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兩道題有什么特點,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計算?請將答案寫在本子上。
生:(寫完后,紛紛舉起了手)
師:有誰愿意朗讀自己所寫的答案?
生:(大多數都舉手爭搶著發表意見)
生:第一題里只有第一級運算,第二題里只有第二級運算,它們都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師:(小結)很好,在一個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級運算,要按照從左往右的次序計算。
生:(對照小結語,修改自己的答案)
……
這是教學《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時的片段。在教學時試圖通過“提問——思考——發現”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學生高參與的課堂氛圍。但從課堂實施效果來看,喜憂參半!為此,我提出構建高效課堂的兩個策略。
一、 快節奏的課堂教學是引導學生高度參與的基礎
我相信,一個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隊伍里排隊等候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厭倦、沮喪”來形容。在我們的教學中,由于受“希望學生盡快掌握所學知識”的心理影響,教師往往更樂意將知識嚼得碎碎的喂給學生,期望學生都能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欣喜,所以突破難點時總愛嘮叨幾句,練習中總愿意等最慢的一個學生也把題目做完,哪怕減緩上課節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學生為本,卻不知這正是消磨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癥結所在。美國“啟發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當老師在整堂課里快節奏地講解授課內容時,學生們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學是門永遠帶有遺憾的藝術。我們的課堂中應該以快節奏方式來維持一定的學生參與度,當我們感到學生參與程度在下降、學習活力在減弱、注意力在轉移時,應盡快向下推進課程,讓學生們感到課在不斷地推進,總覺得有事要做、有問題要思考。老師講解、問題解釋和學生練習、答寫只要有一半的學生明白、完成就盡快變化,哪怕對反應相對遲緩的學生來說,我們也不能減慢速度去適應他們,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漲地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趕上教學的節奏。本片段中我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粗略地解釋了四則運算后,立即轉入闖關游戲之中,此時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兩道習題做得很快。但隨即教師的處理減緩了上課的節奏,等所有同學都做完后才提問,反應快、不安分的學生就按捺不住“等待”,左顧右盼、交頭接耳的現象自然而然就出現了,再加上老師的“提醒”,這部分學生的參與率和專注力就大打折扣,再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難了。
二、提問解答是引導學生高度參與的重要策略
細細品味課堂上的提問和答問,我們不難發現它關注更多地還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體驗快樂變成了反應靈敏、成績優異者的專利,思考不成熟和反應遲緩者得到的永遠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連這個問題也不會?!焙芏鄬W生就在這種循環往復地提問與答問中磨滅了舉手回答問題的沖動,選擇了消極坐等,課堂上的“聽眾”越來越多。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年級升得越高,舉手回答問題的人越少!其實并不是他們不愿“再好好想想”,也不是他們真的“連這個問題都不會”,而是在問與答的過程中,他們得不到仔細思考、判斷的時間和空間。本片段中教師一改以往常用的“提問——答問”,采用“提問——答寫”策略,它就是讓所有的學生解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并快速寫下自己的答案。答寫為所有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同時促使所有學生都去認真地思考。當大多數學生寫完答案,老師問“有誰愿意朗讀自己所寫的答案?”時,由于前面每一個學生都有了各自的“產品”,舉手自然也就踴躍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不能將答寫的重點由激活學生思維偏向檢查答案的正確與否,避免給反應遲鈍的學生過大的壓力,造成關注老師臉色比思考問題多的局面,這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是遠遠不夠的。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教材教法》.《怎樣做一名好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