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生物教師應運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趣激疑,以趣引思,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傳遞知識和快樂的使者,讓生物教學獨具魅力。
【關鍵詞】趣味性;生活;人文;文學;新聞;綜合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要讓學生們把你所教的學科當作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盡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里有所創造。”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抓住了學生的“熱點、活點、趣點”,就點準了“穴位”立即出彩。
一、讓教學多點生活味
貼近學生的生活進行教學是增趣的良策。如在講述“基因對生物的性狀控制”時,連續地設置有趣的問題:一對單眼皮的夫婦會生出雙眼皮的孩子嗎?學生不僅迫切地想聽我說還會想去翻書;“少白頭”是怎么引起的?問題一出現,一個學生馬上站了起來,“老師,我的頭發怎么變白了呢?是遺傳的嗎?”;多胞胎的孩子為何有時性別一致,有時又不同呢?目前轉基因食品、綠色食品、克隆技術、禽流感等生物學名詞在媒體中頻頻出現,在教學中可以立足課本知識,介紹相關的知識,使知識具體化、真實化。
二、讓教學多點人文味
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學習、環境熏陶,使之內化成為人們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存品質。作家柳青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在緊要處卻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中學階段是一個人形成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在結合生物的基因型與表現型的關系,我給學生介紹了被人們稱為“科學奇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例子。他是一個連頭都不能轉動,講話都不能的人,硬是和死神拼搏了40多個年頭,并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證明了沒有什么能打敗你,除非你自己,有了頑強的毅力,還有什么不可戰勝的呢?
三、讓教學多點文學味
優秀的文學作品閃耀著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輝,蘊涵一定的科學道理,因而文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思維,給人以美的享受。“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牛郎織女星。”當學生重溫杜牧這首情景交融的詩句,想象著夜空中與星光媲美的點點流螢時,教師趁機提出有關螢燭發光的生物學問題,引出課題“細胞的能量通貨——ATP”。在講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時,引用白居易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此外成語、諺語是中華五千年歷史創造的文化精華,語言生動簡潔、寓意深刻,富有表現力,在課堂中適當地運用,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例如,在講分裂間期和分裂期的關系時用“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來描述;在描述食物鏈的關系時引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在講DNA和RNA作為遺傳物質的時候,可提出“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諺語,把DNA比作老虎,把RNA比作猴子,使學生準確理解DNA和RNA的關系。
四、讓教學多點新聞味
如在學習“種群和生物群落”這一內容,引用了2007年6月“洞庭湖爆發‘人鼠大戰’”新聞資料,在教學中進行穿插設問,①在學習“種群”概念時,提出問題:洞庭湖區的野鼠,名叫“東方田鼠”,洞庭湖區所有的東方田鼠是不是一個種群?②在學習“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時,提出問題:若想調查正在滅鼠的湖區東方田鼠數量時,能否采用“標志重捕法”?③在學習“種群特征”時,提出問題:若調查研究小組對當地捕獲的東方田鼠進行月齡測定后,發現幼齡鼠比例大,可說明其年齡組成屬于哪一類型,其出生率與死亡率的關系如何?④在學習“種群數量變化”時,提出問題:實踐證明,只采用毒餌誘殺或人工捕殺的方法滅鼠,鼠的數量會很快恢復到原有的數量,為什么?你能否提出更為有效的滅鼠方案?對此教師不要急于回答,而給學生留下“懸念”,讓學生通過學習自己去尋找正確的答案。這樣,就能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說、電視連續劇的“懸念”效果。
五、讓教學多點綜合味
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獲得者李政道說過:“科學和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這表明知識綜合能激活人的思維。用數學知識解釋生物想象簡潔明了,如在講到“有性生殖的生物為什么具有更大的變異性”時,人的精子中染色體的組合方式有多少種可能呢?學生用數學知識推算后,深刻地理解了遺傳知識。有些生物現象還要從地理方面去探索,如為什么吐魯番的葡萄馳名中外,這就不得不從當地的地理環境說起。在講到“特異性免疫”時,可從歷史角度來探索人類戰勝天花的過程。通過這些綜合性知識的講解能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的獨特魅力,也深刻地感受到生物學學習的重要性,真正從被動的學習狀態轉為主動積極的樂學狀態。
題海戰術、滿堂灌式的講解只能使學生大倒胃口,只要我們潛心鉆研、精心設計,每一次教學過程完全可以做到妙趣橫生、曲折動人。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能感受到酸甜苦辣等各種滋味,教學也是如此。倘若能在生物教學中添點油加點醋,讓其多點味道,就會使生物教學獨具魅力。
作者簡介:
余桂鳳,女,(1980~),江西省九江市人,工作單位:江西省湖口縣第二中學,職務: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