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的扶貧助學工作是一項非常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開闊大學生的眼界、讓學生把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很好地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同時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增長新才干。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時期高校扶貧助學工作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解決高校扶貧助學工作中諸多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新時期;高校扶貧助學;問題;對策
新時期,扶貧助學越來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高校開展扶貧助學活動不僅可以幫助經濟較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市場經濟意識等。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以充分發揮扶貧助學的教育功能,納入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領域。在新的經濟環境下,高校如何有效開展扶貧助學工作仍需進一步探索研究。
一、新時期高校扶貧助學工作存在的問題
1.高校重視程度不夠
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要求較高,但是高校在具體工作過程中重視程度不足。扶貧助學在高校改革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盡管高校對這項工作也給予了一定的重視,但是受到種種現實因素的限制,很多高校把扶貧助學工作掛靠在學生處等相關學生工作的部門,主要工作人員也是兼管該項工作,在主觀思想意識方面就把這項工作放在次要位置,這使得扶貧助學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更是缺乏科學的規劃,嚴重影響扶貧助學工作的深入、有效開展。
2.高校扶貧助學的活動層次低
現階段,很多高校扶貧助學活動的層次很低,很多都是低層次的勞務型工作。比如:管理學校圖書上架、搞衛生保潔、學校食堂勤雜工作等,工作層次很低。這種類型的活動固然能夠提高學生的勞動觀念與務實精神,在短期內取得的經濟效果也比較明顯,但是和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匹配,不能讓學生得到更深刻的鍛煉和能力的提升。
3.高校扶貧助學的崗位不足
目前,高校能夠對大學生提供的助學崗位十分有限。以某高校為例:該校全日制的在校學生大約16000多名學生,貧困生的比例約占9%,也就是大約有1500多名貧困生,但是學校能夠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只有500多個,這遠遠滿足不了貧困大學生對工作的需求。并且這種“僧多粥少”的現象在目前的各所大學中普遍存在,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同時,有些助學崗位是不固定的,多為一次性或者臨時性的工作崗位,因此貧困的大學生也需要經常不斷地換地方,這為高校對扶貧助學工作進行科學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
二、新時期解決高校扶貧助學工作中諸多問題的對策
1.高校加強對扶貧助學的管理
將高校扶貧助學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在高校實施扶貧助學工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證,這就需要國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維護學生利益。同時,也需要高校不斷完善相對應的制度,明確雇傭雙方的責任和權利,才能讓大學生從相關助學項目中獲益,進而實現高校扶貧助學的良性發展。其次,高校要充分重視扶貧助學工作,安排熟悉這方面管理的專業人員管理,在工作實施、工資發放、工作質量評定等各個方面加強管理,以很好地發揮引導作用。最后,高校還要加強對扶貧助學管理隊伍的建設。其一,加強對用工單位管理人員的管理,使其了解扶貧助學活動中學校的相關規定,定時召開管理人員的座談會,掌握相關管理情況,針對嚴重違反學校扶貧助學管理規定的用工單位取消其用工資格。其二,可以培養一批綜合素質高、能力較強的學生干部隊伍,使其協助相關職能部門對參加扶貧助學的學生實施崗前培訓,監管扶貧助學活動的開展。這樣以來,既可以提高扶貧助學活動的實際效果,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2.促使扶貧助學工作向著智力化、多層次化轉移
首先,高校需要拓寬領域,把扶貧助學工作進行勞務型和智力型相結合。高校扶貧助學的內容應該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扶貧助學的工作崗位應該在勞務型的基礎上,根據大學生的特長及專業特點安排,并且不斷開拓智力型扶貧助學工作崗位。其次,高校要密切觀察社會需求,以向社會提供和大學生所學專業具有緊密聯系的工作。比如:外語翻譯、電腦軟件開發、公關禮儀以及家電維修等。最后,扶貧助學工作可以和高校教師的科研工作相互結合,這樣既鞏固了學生所學知識,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完成科研課題。此外,還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實施扶貧助學工作,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勞務型、服務型的工作為主,以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意識、勞動觀念;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以技術性、專業性的工作為主,以培養其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專業知識應用能力,這樣才能達到扶貧助學的教育效果。
3.全面了解貧困學生的信息
首先,高校在實施扶貧助學的過程中,要建立健全貧困生資料庫。隨著高校不斷推行擴招政策,各大高校學生的人數在不斷地增加,同時貧困生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通過完善貧困生資料庫,高校能夠比較詳細地了解貧困生的家庭狀況、學習情況以及獲得獎學金情況等,然后按照不同貧困生的貧困程度分層次安排助學崗位,確保助學學生有的放矢,為真正需要幫助的大學生提供幫助。其次,高校的扶貧助學崗位少則幾百個,多則上千個,并且不同崗位對學生的技能素質要求不同。因此高校完全可以建立扶貧助學崗位信息庫,通過建立信息庫,規范崗位管理,同時也有利于相關職能部門對用工崗位實施適時的監查。此外,高??梢猿浞掷矛F代先進的互聯網,定期在校園網絡上公布用工單位的招聘信息,讓更多的貧困生在第一時間了解到用工信息。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校的扶貧助學工作是一種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開展這項工作不僅可以在經濟方面給予貧困大學生一定的資助,同時還鍛煉了大學生各種實踐能力。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也了解了社會、拓寬了視野,增強了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以后順利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雄兵.高校勤工助學工作淺析[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4(02):85-86
[2]任福戰,王靖鑫.新形勢下高校貧困生勤工助學資助由“勞務型”向“智力型”轉化的思考[J].中國西部科技(學術),2007,3(10):156-157
[3]王莉.淺議新時期高校的勤工助學實踐活動[J].理論界, 2005,6(09):96-97
[4]陳月文.當前高校勤工助學活動的現狀與對策[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6(02):74-75
作者簡介:
樊娟(1981,11~),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西省孝義市,單位(包括二級單位):山西省孝義市教育局助學辦,職稱:中教二級,學歷:大專,研究方向:關于助學工作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