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以及創新個性,已成為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和試驗的一個重要課題, 特別是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具體針對初中生數學教學的創新教育。數學教學大綱指出數學教學中,發展思維能力是培養能力的核心。這就是說數學的課堂教學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數學知識這個載體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思維的創新是思維品質的最高層次。只有多種品質協調一致發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應該具有改革創新的意識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體學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學方法,改變陳舊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因此教師的創新精神會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因此教師應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努力提高創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創新性、更靈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課堂互動環節。教師要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留給學生充分自主思考的空間,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與學。學生在輕松環境下做學習的主人,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生敢于發表獨立的見解。教師要細心把握,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培育“創新學習”的思維。
教師要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對事物進行更深入細致的觀察,走馬觀花只能獲得膚淺的印象。有時,觀察要重心突出,那么,觀察者就必須拋開一切無關枝節,全神貫注于局部;有時觀察需要全面,那么觀察者就不能只看局部,而是要看到事物發展的方方面面。其次,要從多角度進行觀察。對某一個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才能認清它的真面目;如果只從一個角度觀察,就很可能犯“盲人摸象”的錯誤。此外,要養成隨手寫觀察記錄的習慣。俗話說:好記住不如爛筆頭。遺忘總是難免的,因此不能指望光靠記性來保持觀察結果。寫觀察日記,不僅有利于長久準確地保存觀察結果,而且有利于自己總結觀察的得失,不斷提高觀察的水平和能力。
大膽質疑,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創新的突破口,是進行思維活動的前提,也是進一步學習的原動力。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多主動參與少;依賴性強,自我意識少,趨于求同,短于求異,創造個性受到了強烈的扼制和壓抑。質疑代表學生仔細、慎重的思考和聯想,但想象不是任意的幻想,而是在思想探索過程中去尋找新事物與現存事物之間的異同點。質疑問題是創新的種子。“疑”是經過深入思考,主動探究才能產生的。“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在教學中,每教完一個知識點,可鼓勵學生說出心中的疑惑,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例如:教完“分式”的定義后,有學生提問可化簡成“a”,那么還是分式嗎?這些問題的提出表明學生對這個知識點已有了較高的認識。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僅要釋疑、解惑,而且要啟思、設疑,引導學生在明了舊疑的基礎上思考新的更深層次的問題。從這些細微的線索中出發打破知識的限制,活學活用,實現知識點間的相互串聯,以找出新方法,新途徑。亞里士多德曾說 :“創新思維就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 。 ” 一切的創新從疑問開始 。 中國歷來把研究工作稱為“做學問 ”,也是這個意思 。
初中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知識積累不斷完善的過程,與學生學習主體和外部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學生通過掌握的數學信息進行聯系和反饋達到統一,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為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不斷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積累數學知識信息的過程中,并使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方法系統化、條理化。如統計知識和概率的內容學習,教材安排具有一定的層次性、遞進性,教者要靈活把握知識積累的過程。其次,要注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程度吸取各方面的知識營養,拓寬知識面,加深理解的程度,形成新的思維方法。注重過程不僅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而且有利于達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過程性目標。反饋是一個很好的環節,它既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也能夠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進行一次優化與改進,它造成的是一個雙重影響,而且這是一個良性的,對教學是有幫助的,而如果用到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案上,那也一樣是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