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培養階段所指的弱勢群體大致分為貧困生、留守生、后進生、智力障礙生;這四類弱勢群體學生共同的心理問題表現為:自卑、閉塞、孤獨、恐懼、對抗等,自我實現的需要與自身條件的反差使其行為不穩定,被尊重的渴求和得不到承認的矛盾使其產生偏執和過重的心理防衛。如何幫助校園弱勢群體走出“弱勢”的境地,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一環。
一、弱勢群體學生的分類及表現
(一)貧困生
貧困家庭學生, 是指因家庭經濟困難而難以保證其正常完成學業的學生。這些學生常因自己的穿著、生活、零用錢等情況不如別人,對任何事情反應冷淡、毫無興趣,或成熟較早,自立意識強,事事爭強好勝,怕被人瞧不起。
(二)留守生
這些學生的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寄宿在公婆家或親戚家,由于監護人文化水平低、 隔代撫養、家庭事務多等原因,導致與孩子不能進行思想溝通,對孩子的教育管理處于游離狀態。
(三)后進生
這部分學生可以細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于自身素質不高、能力不強,導致學習成績中下,造成他們在許多方面競爭不過其他學生,從而無法得到全面發展。另一類是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的不明確,自控能力差、學習成績差、行為習慣差,大多對事物有較正確的評價、判斷,但不能以此來要求自己,違反校紀校規是家常便飯,由于經常體驗學習的失敗,并且不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缺乏愛和信任,常使他們的自卑感增強。
二、解決弱勢群體學生教育問題的對策實踐
(一)學校方面
1.堅持以人為本,融入情感教育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要成為學生的朋友。”沒有愛,缺乏情感交流,就沒有教育。情感教育,旨在通過一種真愛的情感交流,通過教師的親和力、感化力,通過友善、詼諧、幽默、誠信等情感要素融合的教育方式來營造愉悅寬松的課堂心理氣氛。教育實踐表明,僅靠說服、告誡、施壓等方法雖也能集中其注意力,但只能得片刻的心理安靜,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融入情感交流,特別是在把握客觀公正大原則的基礎上,應盡可能地把情感的天平向那些更需要理解和尊重的孩子傾斜,多觀察、接觸、分析他們,多一點微笑、鼓勵、信任,多一些關懷、親昵、疼愛,以喚醒他們被壓抑的天性,激起被埋藏的自尊。
2.堅持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
研究表明,弱勢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十分不集中,不及優生的三分之一。教師應注意創設與課堂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這情境包括教室的布置、多媒體課件、教具、教師的個人形象、教材文本創設的意境等,從而有效地誘導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使他們能在較長時間內“自主、合作、探索”式學習,以實現課堂預期目標。國外的研究表明,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教學,學生學習更加有效。在西方尤其是北美,自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學習風格這一課題已經從理論模式的圈子中走出來,進入教學實踐中了。我國在這方面加強探索的同時應積極借鑒國外成功經驗,進行大膽嘗試。
3.堅持心理疏導,建立長效機制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作為校園中的青少年弱勢群體,他們的承受力更為脆弱、自尊心更易被傷害,因而也更容易因遭遇挫折而停步不前。長久以來,各學校都不同程度的安排了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教育,旨在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增進學生的心智成熟,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但是,在繁重學習任務的排擠下,心理教育往往就淪落到了“說起來重要,干起來不要,關鍵時不要”的尷尬境地。這對弱勢群體的形成、惡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學校、教師必須拋棄功利性的教學指導思想,堅持心理疏導,并探索建立長效機制。
(二)教師方面
1.依法施教,注重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融洽相處
尊重學生人格,不歧視、侮辱、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另外,完善班級管理制度。學校應結合對校園內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因素所展開的調查,用友情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讓他們感受班集體的溫,充滿對生活的熱愛。
2.課改滲透
課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擺正師生關系。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突出教師的激勵與組織、點撥、指導作用。教師尊重學生,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嚴格控制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因素在教學中產生。其次,優化課堂氛圍,重視教學中情緒的調節,努力為學生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再次,改革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還要注意學生情感的激發,以情促知、以知促情,創設學生樂學、愿學的課堂氛圍,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健康的情感的目標和效果。
3.實施關愛
我們以關愛教育為切入點,及時挖掘弱勢群體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 把表揚帶回家,賦予他們進取動力。在激勵中使弱勢群體學生體驗到學習中的快樂,培育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時結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弱勢群體學生的一切積極因素,較好地完成當前的學習任務。
由于小學生弱勢群體的復雜性所限,對其進行的教育轉化工作勢必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但只要我們采取有效的途徑,并一以貫之的堅持執行,校園中的弱勢群體一定能夠由弱轉強,重新揚起自信的風帆,和所有孩子一樣茁壯成長,共同為和諧校園建設譜寫最美麗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