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被稱作“禮儀之邦”,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禮”。但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禮學文化日漸衰微。當代大學生禮儀素養參差不齊、亟待加強。博大精深的傳統禮學文化對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傳統禮學;大學生;禮儀教育
中國素來被稱作“禮儀之邦”。史學大師錢穆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禮”。“禮是一個家庭的準則,管理著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務和外事。同樣,禮也是一個政府的準則,統轄著一切內務和外交。”事實的確如此。在中國古代,禮既是社會的倫理秩序,又被上升為國家的典章制度。禮對每個人很重要,對中國社會的穩定發展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傳統禮學文化被打斷應該是在新文化運動之后,“吃人的禮教”被覺醒的中國人所拋棄,但是就如批判費爾巴哈所說的一樣,人們在倒洗澡水的時候,把小孩子也一起倒掉了!而在當代,傳統禮學文化的流失速度更是驚人。“今天我們卻無奈地看到,中國人在禮儀方面的缺失與落后幾乎令人無法再與曾經的華夏相媲美。”在傳統禮學文化逐漸流逝的背景下,大學生亟需禮儀教育的問題日益突出。由于多年來學校、家庭教育重智育輕德育,大學生在禮儀素養方面卻表現出于其知識水平不相匹配的特點。如何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本文認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禮學文化中汲取營養是必須的。現提出幾點建議和啟發,望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在禮儀教材中適當加入傳統禮學的內容
當前,很多大學禮儀教學中,有重西方禮儀而輕本土禮儀文化的特點,甚至全盤西化。不可否認,西方禮儀的學習有助于大學生日后踏入社會更好的適應全球化的社會趨勢。但是,拋棄了民族文化,失去了民族特色,也就等于拋棄了我們的民族。在禮儀教材中適當加入傳統禮學內容,一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民族文化,了解禮于人的成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二也是為了古為今用,把傳統禮學中的精華傳承下來。
古語有云:“知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傳統禮學思想中有很多內容仍具有現代意義,而且正是這些亙古不變的內容體現了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魅力。比如傳統禮儀中辭讓中和敬老尊師誠信等觀念。因此在禮儀教材建設上不能撇開我國傳統禮儀文化,而要加強傳統禮儀文化的學習研究,對其內容進行挖掘分析和整理,將蘊含在傳統禮儀中的合理思想提煉出來,尋求當代大學禮儀教育與傳統禮儀文化的結合點,探索傳統禮儀文化進入現代禮儀教學的新模式,打造繼承文化傳統的現代社會禮儀,比如可以選擇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家庭禮儀、日常交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等,融入一些具有傳統色彩的禮儀規范,使傳統禮儀在與時俱進中得到延續。
二、在禮儀教育中重視禮義的講述
如果說禮法是禮的外殼,那么禮義就是禮的內核。如果徒具形式,而沒有合理的思想作為依托,禮就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所以孔子反對行禮以器物儀節為主,強調要以禮義為核心。他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洋貨》)認為玉帛、鐘鼓不過是表現禮義的工具。所以,禮儀教育不是一般的禮貌教育,而是一種道德修養、健全人格的教育。禮儀本身是人們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等精神內涵的外在表現,沒有對禮儀的正確認識,沒有對禮儀的精神內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產生積極的德情感和正確的道德判斷力,更不會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所以,對大學生的禮儀教決不能僅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層,而是把禮儀教育作為培養大學生高尚道德品質和德情操的起點。禮記有曰,“德輝動于內,禮發諸外”,強調禮儀和修身相結合。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都是主張外在的禮節儀表要以內在的美好德性為支撐,內外兼修才能稱為君子。所以,在禮儀教育中不僅要重視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更要重視教導學生為什么要這樣做,也就是要重視禮義的講解。
三、通過對傳統禮儀儀式的編排模擬和調查,加強學生對傳統禮儀文化的了解
在傳統禮學文化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儀式已經被大多數人遺忘。比如冠禮,冠禮是古代男子的成人禮。《禮記·冠義》說:“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于人,其禮可不重歟?”可知,舉行這一儀式,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認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稱得上是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因此,冠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而司馬遷也曾說過,廢除冠禮就會使得人情輕薄,自幼至長不知成人之道,從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程頤也極力倡導冠禮,認為“冠禮廢,則天下無成人”。所以由此看來,在古代社會,冠禮的舉行,對于啟發青年人對于成人的責任感社會感有著重要作用。
雖然古代冠禮等儀式程序復雜繁復,但是如果使其適當簡化,使其更具操作性,就可以在大學校園里讓學生組成社團,演練出來讓其他學生觀摩和參與。如果條件達不到,還可以尋找相關錄像視頻讓學生觀看,比如孔子之鄉曲阜每年都有大規模的古代禮儀的演示活動,既可以看錄像,更可以去現場觀摩。另外,對于其他民間流傳的禮儀儀式,比如婚喪嫁娶,都可以讓學生就行調查研究,寫成調查報告,在課堂上進行討論,研究其中的可取之處,發揚中國的傳統禮儀文化。
四、傳統禮學中的禮樂結合對現代禮儀教育的啟示
在儒家的禮儀文化體系中,禮與樂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禮記·樂記》說:“樂由天作,禮以地制。”禮樂結合史天地萬物秩序的體現,沒有樂的禮不是禮,沒有禮的樂不是樂。而且認為禮外樂內,就是說禮以治外,旨在規范人的行為舉止,使之處處中節,恰到好處。樂以治內,重在引導人的性情心志,是要解決禮的根源問題。如果人的行為舉止中規中矩,但是不是內心德行支配的結果,就是單純的模仿,則教育的目的僅僅完成了一般,而且是非主要的一般,只有內心的德行支配人的行為才是真正的禮。
傳統禮學中這種以樂促進禮的教化的方法,在今天大學生禮儀教育中也很實用,能給我們以啟發和思考。古代禮文化那么深入人心,表現為人人追求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態度的原因之一就是樂在內而禮在外,通過樂引起內心的激蕩和共鳴,那么禮就是水到渠成的。而我們在大學課堂上講授禮儀,大多側重于禮儀形式程序的講解,讓學生覺得禮儀就是一種形式,而沒有內心的激蕩和共鳴。所以,在禮儀課堂中營造好的環境非常重要,比如在多媒體教學中經常引入一些高雅的音樂,讓學生去欣賞陶醉其中,舒緩心境,提高涵養,這正是目前浮躁的社會中所缺乏的。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禮學文化博大精深,對大學生禮儀涵養不足、加強禮儀教育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要重塑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盛名,需要我們發揚傳統禮學文化,加強對大學生的禮儀教育。
參考文獻:
[1]彭林.中國古代文明[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云中天.永遠的風景-中國民俗文化(第三輯)[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
[3]彭林.中國古代文明[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楊燁.基于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大學生禮儀教育意蘊[J].河南: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作者簡介:
毛娜(1980~),女,山東聊城人,聊大東昌學院基礎部講師。
基金項目:2011年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增強大學生禮儀教育,提高德育實效性研究。課題編號:2011GG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