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注重學生生活感悟的積淀,引導學生多維度審題立意,通過加強練筆和展示平臺以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關鍵詞】語文寫作;生活感悟;審題立意;寫作練筆;寫作交流
每一年高考結束后網絡上都會充斥著“高考滿分作文”,極為吸引人們的眼球,但是現實的情況又往往是學生的作文往往是缺少個性,記敘不夠生動形象,議論不夠深刻透徹,總之,很難進入優秀作文之列。面對這一寫作瓶頸,我想從以下四方面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生活感悟的積淀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多方面觀察和感受生活,從生活中獲得豐富的寫作材料。生活感悟的積淀是作文寫作的源頭活水。教師要指導學生盡量多參加社會活動,觀察身邊的各種人、事物和景物。學生隨著自己閱歷的豐富,視野的開闊,對社會的認知也逐漸更有深度,漸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評價體系、價值觀體系,能從自然界的一花一葉中感悟生活的真諦,能從社會生活的一人一事中讀懂人情世故。
其次,閱讀是積累生活感悟的重要途徑。感受生活固然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和感悟的重要渠道,但是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大量獲取異時異地的間接經驗,是積淀生活感悟的重要渠道。在教學中,很多學校都重視閱讀教學對寫作的重要性。魯迅也曾這樣說:只看一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這都是前人的經驗之談,很值得我們認真借鑒。
二、多維度審題立意
學生作文的考察從近幾年的考試命題看,類型不外乎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看圖作文等幾種,審題要求千變萬化,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審題的準度和深度。
作文的審題其實就是要求學生透過事物的表象,抓住他們的本質,面對單個事物的時候,不僅要看它的表面現象,還應該看一看它到底說明什么,能說明什么;面對多個事物的時候,我們也不能被這些現象所迷惑,而應該從它們之間找出內在聯系。
有一則寫豬八戒看到鏡子里丑陋的自己而怒摔鏡子的作文材料,許多學生在審題時視角局限,偏題的現象較多,如以下幾種立意:
①走自己的路,②凡事不要沖動,③大丈夫應能屈能伸,④善意的謊言不等于欺騙,⑤愛美之心人皆有之,⑥心靈美比外貌美重要,⑦多一分寬容少一分暴力。
本則材料如果學生能從豬八戒和鏡子這兩個不同角度展開思考,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則可以有如下最佳立意:
從豬八戒角度:不承認自己的不足(正),人貴有自知之明(反);不能勇于接受批評(正), 胸懷寬廣才能集思廣益(反);出現問題就推卸責任;打擊報復。
從鏡子角度:要實事求是,堅持真理,要不畏強暴,需要敢于直言的人
三、加強寫作練筆
寫作要加強練筆,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實踐最為重要,這是提高寫作水平最關鍵的一環,可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學生訓練。
(1)語段寫作練筆。 就目前情況看,要想使700字左右的作文字字珠璣,這恐怕是絕大多數中學生難以做到的。而要想在作文中有幾句話或某個語段寫出一點特色、幾分味道,卻是大多數學生稍作努力就能做到的。段不離篇,篇是由段組合而成的,有了較強的段落意識,久而久之,就會自然提升為一種精品意識,由寫好一段文字,進而帶動對整篇文章的寫作,使自己的寫作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2)多文體寫作練筆。語文考試大綱明確要求作文要符合文體要求,這是評價高考作文優劣的重要標準,寫作要看清楚文體要求,高考作文嚴禁跨等評分,文體不合不及格。在高考作文中,考生涉及到的文體主要有兩種——記敘文和議論文。教師要抓緊“文體”教學與訓練,讓學生知道:文體不限,不等于不要文體;你一旦選定了某種文體,就必須寫成這種文體。學生在平時多練練記敘文、議論文和書信體等實用性文體,在考場中才能依據寫作要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文體,發揮自己的長處。
四、搭建交流平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源自學生內心的寫作欲望才能推動學生寫作能力的快速發展。我們目前的現狀是老師要求學生寫,往往是一廂情愿的,效率自然不高;學生寫完后老師批改幾個錯別字,寫幾條批注:這顯然不足以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教師要搭建學生作文交流平臺,措施很多,重在實施。教師除了精心批改作文外,一定要創造諸多的機會展示學生的佳作,殊不知一次展示就有可能改變一個學生對作文的態度。教師可以朗誦佳作在全班交流,可以讓優秀作文、優秀片段上作文墻,可以讓優秀作文進班刊,可以匯編班級優秀作文集,可以提供可供發表習作的報刊雜志等等。當學生的豆腐塊出現在各個展示平臺上,出現在作文墻上,用鉛字打印成作文集,發表在報刊雜志上,學生就會有一種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又能成為激發學生再次創作的原動力,就有一種更強烈的創作欲望,寫出更多的豆腐塊,形成一種良好的寫作習慣。
總之,教師要在理論和實踐中做好學生的寫作指導,利用好現有教學資源,引領學生走出寫作的瓶頸,讓學生也能寫出整潔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態、簡單而有力量的優秀作文。
參考文獻:
[1]梁啟超.《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
[2]李寶光.《論葉圣陶的作文教學觀》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4]夏丏尊,劉熏宇.《文章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