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文章都可以成為我們寫作教學內容的來源。課文所描繪的山川風物、自然景觀可以成為寫作參照的對象;許多古詩文留下的至理名言、格言,可以成為我們寫作中很好的標題、觀點。本文筆者指出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寫作資源的下思考與行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材;寫作資源
一、立足文本,加強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前提
閱讀是學生間接獲得寫作素材的最好的途徑。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本可以給予學生無盡的精神力量,能夠給予學生各種各樣的養料。有人形象地把“讀書”比作“養氣”。它是一個輸入的過程,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更好地輸出釋放,更好地表達。初中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文章都可以成為我們寫作教學內容的來源。可以成為我們寫作中很好的標題、觀點。
案例:學習朱自清的《春》,老師采用如下的指導方法:步驟一,學生聽讀,想象;步驟二,齊讀品味;步驟三,自讀品點。聽讀與齊讀時學生很是積極,節奏也較快,但到自讀環節,學生漸漸慢了下來,差異也出現了,有的同學能試著圈出一些精彩的詞句,但有的同學卻無從下筆,要么將一段全部畫上波浪線。老師在肯定做得較好的學生后,開始引導他們用心走進閱讀中,以如下任務指導。①標出生動傳神的動詞、形容詞;②標出文中生動形象的比喻句等。
點評: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閱讀是克服中學生生活面狹窄、寫作素材缺乏的最好辦法。
行動研究要求:傳授適當的閱讀方法
(1)摘抄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遇到一些優美的語言、生動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們摘抄下來,如果是屬于自己的書報,可把全文剪下來,貼在專門的剪輯本上。當然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提倡在直接摘抄的基礎上再作一些藝術的整合加工。
(2)批注法:要求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認為寫得好的句與段進行圈點,在字里行間釋詞釋義,予以批注,寫上一兩句對該段的理解和評價。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長期堅持,不僅能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寫作技巧。
(3)背誦法:對一些優美的句段,特別是古詩文中的名句名篇,要求學生背誦下來。背誦多了,自然詞匯豐富了,就可能運用自如。
二、梳理內容,構建寫作素材庫是關鍵
學生在寫作中缺乏材料,感到無事可記,無情可抒。一來是因為活動范圍的狹窄,囿于家門和學校。二來缺乏生活內化的本領。“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如何開發與利用好初中六冊教材中佳文的素材,老師細讀教材,引領學生挖掘,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素材庫是關鍵。
案例:學完七下第三單元杰出人物的風采各篇目后,教師先讓學生將本冊課文人物、生動感人事跡整理匯總后,讓他們也找出類似的相關人物事跡。學生很快收集到如下材料:《愛迪生與燈泡的故事》《諾貝爾的永恒奉獻》《把一生都獻給科學的居里夫人》《詹天佑愛國不計名利》《錢學森與五個師》《千秋勝負于理的哥白尼》《讓人類遠離饑餓的袁隆平》《李時珍與曼陀羅》等。 點評:這是教師意想不到的收獲,沒想到只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就能想方設法地充實素材庫。
行動研究要求:
(1)督促學生堅持梳理文本。
(2)定期交流展示。
利用墻報、活動課、多媒體等平臺,定期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素材,組織交流,目的讓學生體會到勞動后的成就感、對話中思維碰撞的愉悅感,促進了以后更好地活用。
三、以讀促寫,習得精品技法是核心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家名作,除了可以作為寫作素材來使用外,還可從中學習寫作技巧。
(1)引用評點。如:“鄧稼先‘兩彈’元勛”,“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正好準確的描述了他的一生。——《鄧稼先》
(2)短語點睛。如:“一群茂騰騰的后生。”——《安塞腰鼓》
點評:教材中所選的文章均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教師完全可以將它們變成作文教學的藍本。對教材里優秀篇章的寫作方法、技巧,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取法,敢于“拿來”。《楊修之死》的倒敘,《蒹葭》的鋪陳,《孟子》的類比,《陋室銘》的卒章顯志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的范本。平時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有意無意地去關注文章的技巧、方法,并讓學生學會遷移,讓自己的文章有法可依。
行動研究要求:
(1)學習立意。文章以意為主,“意猶帥也”。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吸取思想,并教會學生變通,幫助學生從名篇中汲取更多深刻且新穎的思想,以豐富學生的思想寶庫。
(2)激發想象。寫作需要想象,就像飛鳥需要翅膀。教學中,可以借仿寫、續寫等來激發學生的想象。
(3)習得語言。孔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語言是文章的外衣。語文教材中名家名篇不少,精彩的語段很多。如《濟南的冬天》《紫藤蘿瀑布》《岳陽樓記》《小石潭記》等著名篇章中的精彩文段,就是學習語言表達最好的仿寫范本。
(4)借鑒布局。“文無定法”,講的是作文需要創新;“文章有法”,說的是人類文化發展至今,在寫作領域已積累起豐富的寫作經驗,值得總結與繼承。引導學生借用教材中典范之作和富有表現力的結構布局方式,常常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