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當今高速發展的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面對現在正在進行的教育教學改革,學習和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培養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以創造新的現代化教學模式,適應教育的信息化和網絡化建設已成為我們廣大教師的共同的選擇。實現信息和網絡技術與生物學科教育教學的整合,不僅是當今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對當前生物學科教學改革的深入。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生物教學;整合
一、多媒體技術與教學
(1)多媒體技術是指對數據、語言、文字、聲音、圖畫和影像等各種信息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和檢索的經驗、知識及其手段的總和。
(2)“整合”是個新概念?!罢稀敝械摹罢卑恕罢{整”“重整”“整治”“整改”等內涵?!罢稀币辉~昭示了:要在多媒體技術與生物課程這兩個方面都要下功夫,經過一番整治,使它們在新的水平上結合成一個新的整體?!罢稀钡哪康暮鸵饬x不僅是為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工具功能,而是賦予了新的教育意義。
(3)什么是生物學科與多媒體技術的整合?就是指整合生物學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識的支離破碎的狀態,把生物學科的內容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有機的組合,把知識與思維、理論與實際、感性與理性辯證統一起來。生物學科的整合即有教育技術的整合,又有生物學科、多媒體技術等學科知識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課件的設計上。
二、多媒體課件與課堂教學的整合
就目前來講,多媒體課件設計的思路有兩種:
(1)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課件設計,這是當前多媒體在教學中應用的主要思路。其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只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我們簡稱為“輔教”。用這樣的課件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少,大部分時間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難發揮,更不利于創造型人材的成長。在這里不作深入的探討。
(2)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課件設計,這是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是新形勢下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未來占主導地位的設計思路。現代教育理論之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并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可見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的變化。
三、多媒體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的優勢
多媒體技術教學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能給學生提供直觀的感受,通過畫面、圖片、聲音等綜合性多媒體技術,帶給學生生動的、真實的形象,并引導學生發展思維,幫助學生突破重點,提高教學質量。以往的板書、口授形式則達不到這樣的效果。例如:向學生們介紹動物的行為動作時,如果用傳統的示范、講解方式來進行教學,效果是不理想的。如果在上課時采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將前滾翻的整個技術動作借助教學軟件,通過屏幕展示教師預先錄制好的示范動作、圖形分解以及用文字解釋出示在相應動作的旁邊,結合課堂上的需要使畫面重復播放、講解,加上教師在課堂上的示范,這樣,學生的大腦中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識理念,學習起來便會更有勁,更主動,對知識便能直觀理解,掌握知識也就更快。
四、多媒體技術與生物學科整合的實施
(1)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與學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將多媒體技術與生物學科課程相整合,是為了實現徹底改革傳統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促進大批創新人才成長的目標,因此。多媒體技術與生物課程相整合決不僅僅是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的運用過程,它必將伴隨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
(2)高度重視生物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沒有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就談不上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就難以改變,創新人才的培養也就落空。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并非要求所有教師都去開發多媒體素材或課件,而是要求廣大教師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網上的已有資源。在確實找不到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源的情況下,才有必要由教師自己去進行開發。
(3)注意運用“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理論,來進行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使計算機既可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又可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最理想的辦法是將“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形成優勢互補的“學教并重”教學設計理論;這種理論正好能適應“既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要求。在運用這種理論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把多媒體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并要把這一觀念牢牢地、自始至終地貫徹到課程整合的整個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之中。
參考文獻:
[1]王麗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課程整合形式的探索[J].中小學教育.2003
[2]沙培寧.淡化學科意識強化工具概念.中小學管理.2000
[3]龐國斌,王冬凌.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開明出版社. 2001
[4]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新世紀教師教育叢書.教育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