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教,目的是為了“不教”。即啟發引導學生會用已學知識,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去分析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知識。目前中學生中學習方式有些單一呆板,學習靠死記硬背,表現為如下幾方面:①讀死書,死讀書,不帶著問題去讀,而是完成讀書時間了事;②教學過程中不細心觀察,只停留在粗略地看現象上;③懶于動手,懶于操作,動手能力差;④學習粗心,有細微差別之處不留心,不加以比較;⑤記憶知識死記硬背,不加以理解;⑥作定時練習只圖完成任務,不善于總結方法;⑦不重視老師評閱、批改。針對以上情況,老師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教學質量,須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使學生多渠道、多方位接受知識、信息。如何指導初中學生形成多樣化的學習,談一些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一、多讀書,多設問,帶著問題去讀書。
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系統表達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學習材料,只有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多質疑、多釋疑,才能逐步提高學習水平。
(1)課前閱讀,有的放矢。根據課本內容的不同,結合課文中提出的問題,邊讀邊想。如閱讀“功”這一節,可列出如下提綱:①物理學上“做功”的含義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說的“做工”有什么不同?②功必須具備哪兩個必要因素?有哪幾種情況不做功?③做功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計算做功的多少? ④功的單位是什么?通過閱讀,對新課內容有一個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識點,找出重點、難點,作出標記,以便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解時突破,攻克難點。
(2)課堂閱讀,就是在進行新課的過程中閱讀,對于那些重點知識(概念、規律等)要邊讀邊記.對于關鍵的字、詞、句、段落要用符號標志,只有抓住關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準確掌握所學的知識.如閱讀“重力的方向”時關鍵是“豎直”.閱讀“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課文時,抓住“沒有受到外力作用”和“總保持”.精讀細摳,明確概念、規律的內涵和外延.在閱讀時,若遇疑難,要反復推敲,為什么這樣說,能不能那樣說?為什么?弄清其原團究竟。
(3)課后閱讀,結合課堂筆記,在閱讀的基礎上勤總結、歸納.新課結束或學完一章后,結合課堂筆記去閱讀,及時復習歸納,把每節或每章的知識按“樹結構”或以圖表形式歸納,使零碎的知識逐步系統化、條理化.通過歸納,可以把學過的知識串成線,連成網,結成體,以便加深現解,使知識得到升華。
二、讓學生細觀察,學會觀察
⒈激發學生觀察興趣,使學生在生活中觀察
為了提高學生的觀察興趣,明確觀察的重要性,可以給學生講中外科學家的故事,介紹自然界中各種奇異的現象,做有趣的科學實驗。在上第一節物理課時,我通過一些新奇、趣味性的實驗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物理興趣。如停止沸騰的水澆上冷水后又沸騰、會跳舞的小人、沸水游魚等實驗,學生對實驗感到新奇而有趣,且與他們日常經驗或想象不一樣。因此,對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這樣他們會帶著濃厚的興趣注意觀察教師的演示。在實驗課上,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做物理實驗是為了通過觀察現象引入物理概念,導出規律。
⒉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在物理教學中,有兩種常用的觀察法應使學生掌握。一是系統觀察法。它包括順序觀察法、分步觀察法和角度觀察法。如對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實驗的觀察就是這樣。第一步,先定性觀察電陰變化或電壓變化都能引起的電流變化;第二步,固定電阻,定量觀察電壓變化對電流的影響;第三步,固定電壓,定量觀察電阻變化對電流的影響;第三步,固定電壓,定量觀察電阻變化對電流的影響。二是對比觀察法。包括異部對比、異物對比、前后對比及分類對比等。這是判斷哪一種因素對現象或過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為判明引起電磁感應現象的因素是否為原磁場的變化,就要用磁場雖強但無變化的情形與原磁場雖弱但有變化的情形對比,從而判明哪一種因素在電磁感應現象中起決定性作用。
三、勤動手、勤操作,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
首先,演示實驗具有很強的示范性,教師演示時的一舉一動都將成為學生獨立操作時的依據,對學生有耳濡目染的作用,我們從實驗方法的設計、器材的選擇、操作的順序、觀察的方法、結論的歸納等方面精心備課,并在課前反復演練,力求操作演示規范、熟練。例如,在演示用安培表測電流強度時提出操作要領“斷開電鍵,順序連接;電表串聯,正進負出;檢查無誤,通電試觸;選擇量程,接線讀數”。這一系列的操作,要求準確無誤,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要盡可能的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動手實驗,初中物理每個實驗中都有各自的注意點,如果老師示范進行教學讓學生避免一些實驗操作的問題,從表面上看可以使學生在進行實驗中有條不紊,但學生在實驗中不能體驗到一些由于實驗失誤所產生的現象,在物理實驗中很少有對學生產生危險的實驗,所以筆者提倡讓學生在體驗中領悟到實驗的注意點。
總之,在我們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教材特點、教學大綱的要求,有意創造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方法的情境,使學生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想學、會學、愿學、樂學。逐步提高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體現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