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積累寫作素材,對寫作素材進行篩選、組織是寫作中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作文材料進行篩選、組織,選取有新意的題材的能力有欠缺。本文根據(jù)教學實踐,設法幫助學生從生活倉庫中找到題材,找到能激發(fā)寫作靈感和沖動的題材,找到有新意的題材。
【關鍵詞】突破;作文材料;策略
縱觀現(xiàn)行語文教材關于作文教學的要求,在訓練目標上,注重技法指導從易到難、螺旋上升,在訓練內容上,強調習作在整體上統(tǒng)整,在部分上關聯(lián)。像記事的作文訓練貫穿在每冊中,如第九冊到第十一冊:第九冊第一單元的《暑假中的一件事》,要求學會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寫清楚,從而使記事的作文寫得有條理、比較具體;第五單元的《這件事 》,要求把事情經(jīng)過分幾步寫具體;第十冊第一單元的《一件難忘的事》,要求按事情發(fā)展順序記一件事,把事情的經(jīng)過寫具體,學會列作文提綱;第十一冊第一單元的《記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事》,要求審清題意,選一件親身經(jīng)歷的事,把事情的經(jīng)過寫具體等。
平時在作文訓練中,發(fā)現(xiàn)六年級學生寫的作文,大多同學所選取的題材似曾相識,沒有新意,六年級學生寫的還是停留在五年級甚至是四年級的水平上,一副老面孔。如記人文章,像寫父母:關心自己學習、深夜送自己上醫(yī)院。寫老師:在學習上嚴格要求,雨夜為學生補課。這些題材在學生的作文中經(jīng)常見到。這樣的題材在學生的生活中,不是不可能發(fā)生,只是習作中能體現(xiàn)時代氣息,體現(xiàn)兒童童真、童趣的作文顯得鳳毛麟角。學生缺少生活經(jīng)歷嗎?其實不然,有時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思路豁然開朗,選取的題材較有新意,寫出的作文又不錯。
現(xiàn)在的作文研討課、展示課上,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教師做一個科學實驗,開展一次活動,圍繞某個“話題”展開討論,學生用當場“生成”的內容寫作文。從表面上看,為學生解決了無“米”下鍋的困惑,實際上,這是教師將準備好的“米”端放到學生手中,況且充其量也只是“鍋”中“滄海一粟”,學生“搜集材料”、“選擇材料”的能力能有實質性進展嗎?培養(yǎng)出中國最年輕的專欄作家蔣方舟的母親、作家尚愛蘭女士說:“發(fā)現(xiàn)題材,是最最重要的寫作才能。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癱瘓者,他的文學不能自理,要靠別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個高度遲鈍者,到處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見哪一種是可以的,要別人指定了才知道吃。”
一、當前小學生作文題材缺乏新意的原因分析
(1)學生具有思維從眾心理,具有定式思維的習慣。學生囿于現(xiàn)成,沒有對寫作素材進行篩選、組織。像寫事的作文,對六年級同學來說,不知寫過多少遍了,大同小異,于是,沒有經(jīng)過思考,就把已寫過的套套進去,省事方便,以不變應萬變。
(2)學生生活圈子的狹小,沒有去發(fā)現(xiàn)、積累寫作素材。在信息社會里,好多學生足不出戶,迷戀上上網(wǎng)、聊天、玩游戲,缺少發(fā)現(xiàn)生活、探究自然的能力。即便有,開始時就不能清楚地注意或知覺到有用的信息,對材料的意義認識不清,興趣不濃,只是短時記憶罷了,還有一部分是機械記憶。時間一長,原來知道很清楚的事情,也會變成印象模糊,甚至也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3)寫作時不敢打破思維常規(guī),開啟創(chuàng)造的閘門,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實踐中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有新穎的題材,但心存憂慮:如果我選擇從未寫過的題材,能寫得好嗎?能得高分嗎?
二、突破小學作文材料關的策略
如何使學生的習作寫出新意,很多有識之士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在班級中開展了“優(yōu)化題材”系列活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下就是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1)寫“每日簡評”——“為有源頭活水來”。羅丹曾說過,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fā)現(xiàn)。其實,大千世界,絢麗多姿,有取之不盡的寫作題材。我認為寫“每日簡評”是捕捉材料的好方法,讓學生每天“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地動動筆,去網(wǎng)羅、去定格生活中的小鏡頭,旨在獲得鮮活而又生動的習作素材。
(2)拓寬選材面——“條條大路通羅馬”。在選材時,不少學生的思維局限于狹窄的圈子。比如《一次難忘的考試》大部分學生很自然想到一次語文、數(shù)學或其他文化知識的考試。而事實上,同學們的生活是五彩繽紛的,生活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都有作文素材,同時每個面又輻射諸多的“點”,何必“自古華山一條路”呢?可引導學生擴展思維:①在運動場上拼搏時;②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時;③在與同學發(fā)生矛盾時,該怎樣去面對等。事實上,條條大路通羅馬,關鍵是看你有沒有拓寬選材面。
從《語文課程標準》看,第三學段習作要求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經(jīng)過這樣的輻射思考,讓學生做好情感上的準備,也就是對生活的回憶喚起了多少,幫助學生從生活倉庫中找到題材,找到能激發(fā)寫作靈感和沖動的題材,找到有新意的題材,真正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的佳境。
選擇材料好像爬山一樣,只要獨辟蹊徑,在從未有人到過的地方攀登,一定會領略到前人所未見的奇景。這樣就能寫出有新意的文章來,也能真正落實新課程標準關于作文教學的要求:“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察學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們占有各種材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