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應用文獻綜述法,就我國中學生的體育運動習慣和心理健康現狀進行綜述,希望能引起教育機構和學生及家長們的重視。
【關鍵詞】中學生;體育運動;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工作節奏的加快,學習、就業壓力的加大,中學生體育運動的時間在不斷的縮減。體育不作為高考的科目,因此面對高考的中學生自己和學校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中學生這一群體的體育文化生活不夠豐富。而體育運動又影響著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目前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問題。因此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重要問題。中學生由于學習壓力大,心理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如:吳飛博士的調查中發現中學生在人際關系敏感、強迫和抑郁情緒方面評分較高,提示這幾方面的問題可能比較突出,并且高中生評分高于初中生,女生評分高于男生,提示高中生和女生有更多的心理應激反應。比較中學生和大學生的調查結果,心理應激反應類型基本相同,均以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為主,但在反應程度上,中學生比大學生要強,SCL—90各因子評分和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人數中學生均低于大學生。由此看來,在青少年期,由初中、高中至大學,心理應激反應呈遞增趨勢,可能是因為逐漸與社會交流的增加而需要在心理上不斷的進行調整和適應,因而也更容易出現心理適應不良反應。
二、中學生體育運動現狀
當代人們生活在電子時代,生活中普遍使用網絡,大學生群體處在文化和科技的前沿,因此電子產品也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研究報道:“中國大學生上網率為84%,北京高校師生上網率更是高達97.6%;56.4%的大學生以網絡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網絡一定會對大學生這一群體產生影響,備受關注的是網絡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事實上,中學生的生活方式同樣備受影響,由于中學生是一群自制力和辨識力不足的人群,網絡時代對中學生的影響更加嚴酷,這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問題。網絡對中學生的影響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但網絡卻占據了中學生們大量的課余時間,使中學生的運動量嚴重不足。2008年高芳、張巍、錢玲在《中國健康教育》雜志發表的文章中發現:大同市初中生運動不足率68.1%,女生高于男生;運動不足率隨年級升高顯著提高,而參加運動隊比例隨年級升高顯著降低。盧慧敏調查的100名中學生里,有60%的人根本沒有進行體育鍛煉,25%的人在學校有體育活動,但真正達到一小時體育鍛煉的人不足15%。課余時間“吃、喝、玩、樂、學”在調查“課余時間如何支配”時,10%的人表示主要用于鍛煉身體,70%的學生把時間花在學習上,剩下的學生則把時間花在看電視、玩游戲和上網等其他項目上。中學生體育運動的動力不足。以上這些數據都足以證明中學生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正在降低他們的運動量,而“生命在于運動”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這樣下去就會降低中學生的體質健康,同樣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海南中學的陳時軍老師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海南中學的高一學生課外時間主要集中在:“復習功課”、“上網”、“看課外書”等方面,課外運動的人數較少,而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喜歡率很高。對學生不愿意參加運動的因素調查發現學生主要是因為“怕耽誤學習”、“場地器材缺乏”、“很累和很臟”等。這說明學生的課程負擔較重,很多時間都不得不用在學習上。
三、體育運動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研究表明,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關系,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或維持心理的平衡。張國芳對江蘇省華羅庚中學1004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目前中學生每次體育鍛煉持續時間越長,越不容易出現問題行為;體育鍛煉的次數方面,每周體育鍛煉次數在3~4次的中學生其成就欲求較高,人際關系適應能力強。這為各級學校管理層如何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學校體育理念提供了實驗依據。顧大成在研究中認為: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總方差的解釋具有顯著影響力,并且生活方式在對心理健康進行預測時對性別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賴性,對年級與學科性質則不存在依賴性。在生活方式的6個變量中,社會健康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最大,其次是運動鍛煉,然后分別是飲食、藥物與煙酒、睡眠與心智。生活方式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心理健康,而且可以通過身體健康這一中介變量間接影響心理健康,盡管間接效果小于直接效果,但是間接效果影響能力并未達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提示中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注意中介變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存在積極的影響,生活方式總分每提高一個單位,心理健康程度就增加1.789倍,通過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可以獲得較大的心理健康收益。建議,中學生們能夠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促進自身健康。顧大成的研究中也提到了運動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處于第二位。可見運動對心理健康促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李國金認為:體育對人心理健康的積極促進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無法替代的,我們應正確利用它的積極效應,控制它的不良的影響,使人的生命質量向著更加健康、和諧、完善的方向發展。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琴森教授經過多年研究認為,測定人腦細胞的反應速度,可以看出他的思考速度和智商的高低,而經常從事體育鍛煉是促進腦細胞反應速度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鍛煉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覺(觀察)、記憶、思維和想象。經常參加體育運動還能使人在空間、運動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發展,使本體感覺、重力覺、觸覺和速度、高度等更為準確,從而提高了腦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因此本人認為體育教學應從學生利益出發。課程的安排應符合科學鍛煉的原則。將每周一次的體育課應該在2次上,并保證一次課外體育課,每次課程學生應有30min左右的身體活動時間,這樣才能確實達到體育教學增強學生身心健康的目標,進一步通過體育教學提高中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應注意在鍛煉過程中根據不同群體中學生的情況,選擇好合適的運動項目及合理的運動強度。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建設,這樣才有利于中學生發揮才能,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為中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下對中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識。培養中學生的健康情緒,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充實生活,促進身心全面的發展。并利用多種形式搞好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板報、墻報、宣傳窗等宣傳陣地,把課內、課外的健康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各高校行政組織(教務處、團委)、系、班開展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競賽,創造一種積極開展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高芳,張巍,錢玲.體育運動對初中生心理健康影響[J].中國健康教育,2008
[2]盧慧敏.青少年體育活動現狀調查[J].中學生,2007
[3]姜麗萍,吳殷.上海市大學生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
[4]殷俊益等.大學生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0
[5]張國芳.中學生體育運動習慣與心理健康的調查分析[J].教育界,2011
[6]顧大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路徑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