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在在小學數學實踐中凸顯素質教育,是廣大小學數學教師面臨的問題之一,也是當前我國數學教育發展的根本任務。筆者認為,數學作為小學基礎教育的學科,教學過程不僅僅是關于知識的積累,而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數學思維的能力,從而讓學生智力得到有效發展,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素質教育;智力發展
什么是素質教育呢?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有效貫徹素質教育,使數學課堂發揮社會道德場功用,啟迪學生心智,開發學生智力,是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也是當前我們所有小學數學教師面臨的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
一、在教育教學中融入思想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在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礎素質的同時,就是要教會學生怎么做人,即讓學生腦中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其次才是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教育實踐過程中,必須對學生思想教育高標準、嚴要求,使每個學生認識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在數學學習中,沒有什么捷徑可以走,道路不會那么平坦,只有靠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才能有所成就。
具體教學中,可以結合數學教學實際內容,介紹我國古今數學成就和偉大數學家的感人事跡,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愛國思想,并以他們為榜樣,激勵自己學習好數學。同時,充分利用小學數學教材介紹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等,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國情,潛移默化地受到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教育。
如向學生介紹我國偉大數學家華羅庚教授,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他克服了來自美國政府所帶來的種種困難,決心偕家人回國,在香港發表了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信中充滿了愛國激情,鼓勵海外學子回來為新中國服務。此外,在“圓周率”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的大數學家祖沖之,他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推算圓周率的數學家早一千年把“圓周率”的數值推算精確到3.1415926-3.1415927之間,使學生受到古今數學家偉大人格與堅毅拼搏精神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增強愛國情懷,鞭策其從小立志、勤奮學習、勤奮鉆研。
二、在教育教學中激發學生數學求知欲
于小學學生來說,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感外,更需要明確小學學生的學習動機,只有有了較明確的學習動機,才能使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由不穩定逐步變得較穩定,從而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首先是利用數學的邏輯美吸引學生。數學學科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十分嚴密的邏輯性,如數學圖形的對稱美、數學公式的邏輯美、解題思路的多樣美、與其他自然科學學科的統一美等等,一起匯聚成數學學科本身潛在美與吸引力。其次是運用形象教學,激發了學生發散思維。小學學生具有十分強烈的好奇心,且比較愛動,他們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但是卻缺乏邏輯思維。教學實踐過程中,老師可以精心設計學習規程,有目的的讓學生觀察、思考、操作,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在數學課堂上,教師的講解應竭力避免死板的照本宣科,盡量采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拴”住學生,把學生帶進有趣的數學王國。如在講到月大月小的規律時,可以教學生用“左券頭記憶法”,隨便一只手握緊拳頭且手心向下,數手指與手掌相連的那個關節,從食指起,食指突出的關節為一月,食指與中指間凹進去的為二月,中指突出關節為三月,中指與無名指凹進去的為四月……無名指突出的關節為12月,突出的是大月有31天,凹進去的是小月30天,二月特殊有28天閏年有29天,這樣通過思維的發散,學生很容易記憶,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會極大提升。
三、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教育的目的其實不在于單純的傳授知識,更在于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加之教師的一言一行及生活習慣的影響,通過大量的感性認識,在實踐中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數學教學也不例外。小學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要注重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步掌握良好的行為方式,如“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學習習慣、“懸梁刺股”的頑強毅力、“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的學習精神等,并第一時間把這些良好的行為方式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終身受用之。所以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也是數學教學工作如何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方式方法之一。
一言以蔽之,素質教育在小學數學中的實施是系統的、多方面的,不光包括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等德育教育,也包括自身生活習慣、學習態度等諸多內容。
參考文獻:
[1]聶峻梅.小河紅領巾廣播站,師生共同的文化餐[J].青少年日記(小學生版),2010年09期
[2]羅輝.關注學生發展,豐富生命體驗——《比的意義》教學中寓德育于數學課堂的粗淺嘗試[J].華夏星火,200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