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圖片在九年級歷史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有效利用圖片提高教學效率,在本文中進行了一些探討和分析。同時也總結了一些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歷史;圖片;策略
圖片指的是在課文中插入各種類型的歷史地圖、插圖以及表格,它們對增強歷史課對象的直觀感和提高歷史學習的興趣有一定的作用。它們是教材的“第二語言”,能使理性問題感性化,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問題通俗化。歷史教材圖片的恰當使用,為提高學生的自讀 自練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從視覺文化的角度來審視,這些圖片不僅是重要的歷史教學資源,而且自身蘊含著豐厚的教育教學價值。歷史插圖從最初歷史教材的編寫就受到編者的重視,作為歷史教科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插圖是實用性極強的直觀教材。它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以及幫助師生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等方面,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新疆地區的歷史教材在采用彩色排版后,在每個單元的前面都增加了圖片的使用量,由此可見圖片在現在的教材中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現有的初中圖片教學主要就是課堂上隨堂講解,學生看一下,學生對圖片的信息把握不明確,但是對近幾年烏魯木齊市的中考統計,選用的圖片有越來越多的趨勢。相對于文字來說,圖片對于初中階段的教學更加的實用,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主題內容一目了然、記憶深刻。
《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九年級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正在經歷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抓住這一時期學生的特點,利用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充分發揮圖片的直觀性提高教學效率。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與研究,把九年級歷史圖片在課堂中的應用分為三個方面:①導入中的穿針引線;②新課中的推陳出新;③復習中的橫貫東西。
一、導入中的穿針引線
導課是講課最初的部分,也是講好課的關鍵,精彩的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同時也能讓教師順利地盡入新課的講授,用圖片導入是比較常見的教學方法,但是僅僅限于圖片本身的信息的提取會對圖片的利用大打折扣,注意挖掘圖片的功能,在導課中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1.一目了然,切入主題
課本內容是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材料,插圖作為課本內容的組成部分也不例外,教師可以根據某種教學意圖,分析準備讓學生發掘、探索的問題。這樣指向明確,內容具體,一目了然。而在導入新課時就突出重點,有利于學生對這節課堂的把握。
2.逐漸深入,因勢利導
學生的思維活躍,但是通常沒有明確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很好的給與引導,但是前提是要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并且在問題的設計方面要一步步引導學生回到預先設定好的教學目標,這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良好的課堂掌控能力。
九年級下冊第一課《俄國的十月革命》,我在開頭引用了一張圖片——一戰中的俄國士兵。本來最初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看到當時沙俄士兵的那種厭戰的情緒,但是在實際的講課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給我了更多的驚喜。學生看到圖片就議論紛紛,“怎么有個小孩?”“不是吧,他也能打仗啊?”“看到沒有連槍都沒有!”……學生們的觀察力是很敏銳的,我因勢利導問了他們一句:“這樣的一種情形反映出俄軍什么樣的問題?”“缺人”“還有窮得連槍都不夠……”“那沙俄為什么出現這樣的狀況呢?”我鋪墊到了一戰給沙俄帶來的影響這副圖片所要解決的問題。
3.承上啟下,關注聯系
歷史本來就是一門內在聯系很強的學科,事件的前因后果往往不是在一結課的內容就能講清楚的,一副圖片也許承載的不止是一件單一的歷史事件。 例如《福煦車廂》這幅圖片,雖然出現在九年級下第三課的引言框中,其實它和九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九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有聯系,我在九下第三課的導入中引用這幅圖片時,有意給學生回憶了原來學過的一戰的內容,并且告訴他們這節車廂的故事在二戰中還將延續,很多學生就這樣記住了一戰和二戰,記住了戰爭的結果。
二、新課中的推陳出新
歷史圖片的性質就是它包含著,傳遞著歷史信息,教師講課都會涉及到歷史圖片的使用,在常規的圖片講解之外,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1.注重圖片的啟發性,豐富歷史事件
學生對圖片的信息接受的時間要比對文字的接受的時間快。一般而言,要表達清楚一個信息,通過語言描述所需時間為28秒,通過照片所需時間為9~12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當教師掌握了大量圖片時,其意義就不單純是增加趣味性的問題,更有一個讓學生在最短時間跨度內接觸到最多歷史信息的問題。
2.結合地圖的直觀性,簡化教學
通過歷史插圖,使學生準確掌握歷史事件的空間概念。我們知道,歷史有兩個基本的要素:時間和空間。歷史發展的過程就處在時空的演變之中,空間則是地理環境。地圖在反映事物所處空間狀態上具有簡明、形象、直觀的特征,所以地圖對學習掌握歷史具有重要作用。九年級上下冊有44幅地圖,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很細致,但同時也過于繁瑣,學生很少有耐心能認真地去看,因此講地圖難,學生看懂地圖更難。
在講述世界史的內容時,最難給學生講清楚的是二戰的戰線問題,學生對于歷史地圖上煩瑣的國名和彎彎曲曲的國界本來就頭痛,再加上地名,很多的學生是學了就忘記,只能死記硬背住那么多的戰役和事件,如果讓他們看地圖說出來根本不可能。雖然我們對地理方位的要求不高,但是能看地圖說出二戰的經過,對學生來說絕對是一種對二戰的一種全新的感受。為此,我曾經嘗試在黑板上簡單的寫出幾個國家的地理方位,用圓圈與線分別表示戰場和戰線,給學生口述二戰的經過,達到良好的效果,原來對歷史不怎么感興趣的女生下課后興奮的告訴我:說二戰太吸引人了
3.復習中的橫貫東西
復習課一般都是容量大,知識點多,給學生單純地講知識點會讓學生覺得無聊,而大量高強度的練習只會讓學生越來越厭惡學習。而在復習課中利用圖片的直觀性,把要復習的內容用圖片歸類,設計好相應的問題,展示給學生,減少學生的閱讀量,同時又能啟發學生的興趣,自然就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1)以專題為模塊,歸納歷史。我把它細分為以下幾個專題:人物中的歷史,以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中的領導為線索,把他們的圖片放在一起精心設計好相關的提問;事件中的歷史,以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為主;改革中的歷史,把世界史所有國家的改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科技中的歷史,主要是三次科技革命;會議中的歷史,把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慕尼黑會議、雅爾塔會議歸納在一起。
(2)以年代為標準,細分歷史。例如19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沙俄和日本就可以選取書中的圖片,進行橫向對比。20世紀三十年代的蘇聯、美國和德國。通過這樣的橫向比較,學生會開拓視野,放開自己的思維。
(3)以國家為主題,聯系歷史。如果說前兩種模式主要是橫向的對比歷史,那么這種復習就是豎向的比較了,蘇聯、美國、日本的歷史都是九年級書中的重點,用書中的圖片展示人物華盛頓、林肯、羅斯福可以給學生展示出美國建國以來走向獨立、民主、富強的歷程;列寧、斯大林和戈爾巴喬夫的圖片放在一起就是一部蘇聯的興衰歷史。
總之,圖片是直觀、形象的視覺教材,在歷史教科書中,圖片與文字相得益彰,同等重要。巧用歷史插圖能誘發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探究力,去再造歷史現象,引導學生神游歷史的殿堂,并在快樂中學習成長,促進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3]《教育研究方法導論》
[4]《新課程與教學改革》
[5]《當代教育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