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重視幼兒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教學。因此在幼兒園的體育活動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使幼兒在教師的主導下,成為一個主動、富有個性的主體非常重要。而怎樣的模式可以讓教師教得輕松、幼兒又學得愉快呢?筆者認為將藝術活動中音樂和美術教育的元素融入幼兒的體育活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藝術活動;探究式體育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音、體、美有著不可分割的情感和聯系,把音樂、美術作為體育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的輔助工具,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重要作用。
一、將音樂引入體育課堂,有效激發幼兒興趣
在體育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幼兒喜歡旋律性音樂和好動的特點,將快樂的音樂引入課堂,利用節奏明快的旋律,烘托出熱烈的氣氛,使幼兒激情奔放,心情愉悅;利用抒情優美的旋律,營造出恬靜舒心的情境,使幼兒心情愉快,全身放松。
例如在組織體育活動《趣味玩布》時,教師創設了“逛動物園”這樣一個情景。在活動的開始部分,選擇了一個十分富有動感的音樂《動物馬戲團》,這首歌曲的旋律幼兒比較熟悉,有利于跟著節奏模仿出猴子扮小丑、獅子跳火圈等滑稽又有趣的動作,把它用到體育課上來,幼兒感到既親切又新鮮。這樣的開頭比起我們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喊著口令跳熱身操要生動地多,也更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因而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從而達到了引趣、激趣、熱身的預期目的。
接著在幼兒自由探索布的玩法的環節,當幼兒提出布可以裹在腿上玩的想法時,教師又播放了經典民樂《金蛇狂舞》,讓幼兒跟著音樂的節奏,玩劃龍舟的游戲,這個游戲主要是讓幼兒掌握雙腿并攏,屈膝、伸直,兩手撐地,向前移動的技巧。而教師直接講解動作要領,無疑是忽視了幼兒主體性,于是,教師請孩子們先自由探索“龍舟”的劃法,在喜慶的音樂聲中,伴隨著鑼鼓的節奏,孩子們邊思考,邊練習,幾遍下來他們就把動作要領很快地掌握了,不僅進行了劃龍舟的比賽,而且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活動結束有的幼兒還不停地進行哼唱。
最后,在活動結束部分,教師精選了一首《小夜曲》做背景音樂,再把身體各部分放松的要領編成兒歌,輕輕朗誦,幼兒隨之做著放松運動,這樣一次快樂的動物園之旅自然地結束了,幼兒跟著《開火車》的音樂律動愉快地回到了教室。
試想,這個體育活動如果沒有音樂的輔助、參與,課堂氣氛就沒有這么輕松愉快,可見音樂功效之大。
值得注意的是,將音樂與體育活動有效融合,需要教師在課前要選取適當的音樂內容:首先是要吃透教材、結合教材選取音樂,可以從音樂教材中找音樂、從生活中找音樂、媒體中找音樂,最后進行刪減、改編、整合;其次是避免牽強附會,要從提高學習興趣和達成教學目標出發選音樂內容;再次是音樂內容要結合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的心理需要去選取,而且盡量選取幼兒熟悉的音樂;最后需要考慮的是選取音樂的時間、節奏,要從幼兒的體能、興趣出發,同時音樂節奏的強弱、舒緩還要結合教學內容。
二、將美術融入體育活動,有效提高審美情趣
體育與美術在教學上也是一個教學近鄰,許多體育活動的教學準備,包括場地設計、運動器械的制作等都需要美術這一學科知識的幫助與參與。
例如,教師在組織小班體育活動《小海龜歷險記》時制作了一個畫面優美、逼真的海景PPT,同時還配上海浪的拍打聲、海鷗的叫聲等增強效果。于是,當孩子們進入多功能廳的游戲場地立刻被教師布置的游戲場景所吸引,有的幼兒剛進入場地就迫不及待地問起了:“老師,今天咱們玩什么游戲呀?”他們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為了讓小班孩子練習好爬的技能,教師用海綿和布制作成烏龜殼讓幼兒背在身上,當帶著頭飾的“老鷹”出現時,他們自然地爬進“山洞”躲避“敵人”,學習了鉆爬以及聽指令變換方向爬的運動技能,幼兒的自主性、積極性、主動性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也發揮得淋漓盡致。
另外許多自制體育活動器械更離不開美術的裝飾作用,設計精美的飛盤、高矮有致的樹林障礙物、造型可愛的套圈、生動形象的彩虹傘……無不體現了教師、家長與幼兒的審美情趣與共同智慧。
同樣,在幼兒園的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精心設計,融入時要考慮:首先,游戲頭飾的人物、動物的設計,要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最好采用幼兒熟悉動畫片中的經典形象,這容易引發幼兒的聯想和練習興趣;其次,場地的圖形設計應簡單、有趣,便于練習,不要過于復雜,以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再次,游戲場景地設計要注意游戲的連貫性,在設計游戲用具時,要考慮到實用性,發揮游戲資源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最后,布置的游戲場景盡量要與當時的季節相符合,便于幼兒把自己生活經驗、知識與教學相結合,便于在此基礎上進行發揮和創新,以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