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在游戲中,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材料,自由操作、自由探索,在與材料和同伴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戲所帶來的快樂與學習彼此的經驗,從而促進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
【關鍵詞】幼兒教育;游戲;材料
一、游戲材料應適應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發展水平
由于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知識經驗不同,教師在選擇、投放、變換游戲材料時,應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
(一)小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以無意注意為主,其活動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響,隨意性較強,因而對周圍成人活動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階段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很強,其活動離不開具體的事物,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受到環境中具體事物的制約,在活動中缺乏明確的目的。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思維離不開具體的游戲材料,離不開周圍具體環境的刺激。
(二)中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與小班幼兒相比,中班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思維的直觀形象性增強,認知范圍擴大,其想象逐漸變得活躍而豐富。盡管幼兒主動選擇的角色是有限的,但選擇角色后能簡單地設計游戲情節,把某個角色的幾個不同的活動(或動作)排列起來,使之具有一定的連貫性。由此可見,教師需要適當豐富幼兒游戲的連貫性材料,使幼兒能夠積極連貫地開展游戲,為幼兒的創造性游戲打下基礎。
(三)大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大班幼兒隨著對社會認識的擴展和加深,直接經驗不斷豐富,想象變得更加活躍。在有主題的角色游戲中,伴隨著游戲情節的逐漸展開,材料本身就能夠增強幼兒游戲的欲望。
二、游戲材料應具有動態性
(一)材料的流動性
幼兒游戲材料要以幼兒的實驗為基礎,具有可變性。隨著幼兒經驗的不斷豐富,游戲材料也要相應地變化。適當變化游戲材料可以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電話,一家有籃子,一家有茶杯。這樣,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東西,就必須想辦法:尋找代替物;自己制作;到別家去“借”;去超市購買。這就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
(二)材料的可變性
如,廢舊的筆管可做“理發店”的燙發卷筒,“商店”將其和油泥結合制成許多飛機、帆船等當玩具賣,“飲食店”則當做吸管給客人使用。材料具有可變化性,能充分調動幼兒游戲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三、幼兒園區角游戲的創設原則
(一)尊重幼兒的個性,利用豐富的物質材料
1.及時更換陳舊材料,激發幼兒操作材料的興趣。
游戲材料玩久了,幼兒就會失去應有的興趣,這樣就會大大降低幼兒活動效率。因此我們常常觀察幼兒的活動,發現哪種材料幼兒已經失去興趣,就及時更換。有時也會給它換個位置,或采取過一段時間再提供的方式培養孩子操作興趣。采用這一方式效果很好,幼兒又會產生新的興趣。
2.資源共享,引導幼兒共同分享材料
每個孩子在家里都擁有一些自己喜愛的玩具、材料,如:拼圖、圖書、智力魔方、棋類玩具等,可能有些玩具已經放置太久而不再關注,于是我們發動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帶來和大家分享,大大豐富了游戲材料。如,有的小朋友帶來的拼圖、圖書成了熱門玩具。
(二)尊重幼兒的個性,營造寬松、和諧的精神環境
精神環境是一種隱性環境,對幼兒的發展特別是情緒情感、社會性、個性品質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游戲活動中,從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入手,為幼兒營造寬松、安全、融洽、和諧、沒有壓力的精神環境,使幼兒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平等民主的師幼關系是幼兒快樂成長的動力。教師做幼兒的大朋友,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游戲活動中。通過認真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采用有效的手段。如:鼓勵的目光、關切的問候、輕柔的撫摸、不厭其煩的啟發引導,與幼兒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鼓勵幼兒堅持活動。關注個別差異,尊重幼兒的自尊,接納幼兒的個性。當幼兒在活動中出現困難時,給予支持與鼓勵,使其堅持活動,給予必要的指導,助其完成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幼兒在這樣的生活氛圍中奮發向上,有自豪感,精神上獲得愉悅,才能形成“獨立、自信、合作、創新”的個性。
2.形成和諧的同伴關系
彼此相容、純潔友愛的同伴關系是幼兒健康成長的搖籃。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大方地與同伴交流,初步形成謙讓、友愛、助人、合作、分享等親社會行為,學會文明的交往方式。注重給幼兒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促進幼兒在活動中相互接觸、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大膽交往與合作,共同完成任務,體驗合作的樂趣;游戲為幼兒創造了關心他人、文明交往的機會與條件,發展了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
教師作為游戲環境的創設者——滿足幼兒游戲需要,提供多種的、適宜的游戲材料,創設可選的環境,這是游戲的前提。教師更應該扮演好兩種角色:游戲開展的支持者——主要指老師介入游戲的時機,出發點是幼兒自己游戲的內在需要,而不是教師的教育意圖,即幼兒需要的時候介入,老師的介入使他們更好地實現游戲愿望;游戲過程的觀察者——游戲提供了教師了解幼兒的窗口,觀察是重要的,觀察是教師介入游戲的前提,通過觀察得到的信息是教師預設教育活動的依據,更是評價幼兒發展水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