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職業中專的學生,普遍是基礎差,厭學情緒嚴重,這讓許多家長、老師頭痛,成為了制約農村職業中專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與學生進行高質量的溝通,走進學生的心靈,能較好地幫助學生擺正學習觀、人生觀,讓他們的心靈充滿陽光,讓他們成長為德技兼備的現代職業人。
一、換位思考,良好溝通的第一步
(一)換位思考,就是不要忘了自己也曾是個孩子
我們在教育學生時,經常會說“你那樣做,有沒有考慮過他人的感受呢?”這其實是要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為他人著想,學會客觀地看待問題。我們的教育應該以人為本,要教育好學生,就必須理解學生,把自己換到學生的位置和角度去思考,要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性,然后決定用什么樣的方法去教育他、引導他,這樣的教育才容易被學生接受,才會有效。今年下學期開學時的軍訓期間,我們班有三、四位同學喜歡借故不參加軍訓,我認為這是正常現象,我對這四位同學說:我要是現在參加軍訓,太陽這么烈,溫度這么高,有可能也會當逃兵。但是我認為這是一次鍛煉自己是不是能夠吃苦耐勞、積極參加學校的有益活動的機會,我會堅持的。這些同學聽了我的話后,終于堅持了六天的訓練,完滿完成了軍訓任務。
(二)換位思考,也是為人師者的一種人生境界
現代的學生自主性越來越強,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有蹲下來與學生平等交往的勇氣和引導學生心理、解決困惑及疑難問題的能力,遇到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問題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多替學生著想,進行“換位思考”和“換位分析”,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探知學生心理敏感區,從學生的內心感受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換位思考”中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如果我們至今仍然擺著老師的架子,不能夠與學生平等地交流,那么師生的心理距離將越來越遠,更談不上有好的教育效果。我們班上有位女同學利用手機QQ在網上認識了一位“男”朋友,可能談得來,對方要求見面,她就到我這里請假,我想我要是十五、十六歲,有可能好奇心強也會到老師那里請假去看看,到底那個人長什么樣。真的學生的心理世界是一個無比絢麗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里,他們把一切都看得非常好,把一切都想象得非常理想化!我對她分析了網上的東西是虛擬的世界,那里的許多東西是不可以相信的,有可能是騙人的,這位女生聽了我的話后打消了出去會網友的念頭。對于學生,老師如能換位思考,師生間就多了一些了解,少一些誤解: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目;多一些關愛,少一些磨擦;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責備……
二、認真傾聽,與學生貼近的秘訣
在傾聽的過程中,班主任首先要有耐心,不要搶先發表你的“高見”,要積極鼓勵學生把話說完。當學生怕耽誤你的時間不愿繼續說下去時,你可以說“沒關系,你說下去”,以打消他的顧慮;如果學生思想緊張,一時語塞,說不出話來,你可以說“不要緊張,慢慢地說吧”,以放松他的緊張情緒;如果學生有話不敢說不得,“欲說還需要休”時,你可以向他表示“表示老師值得你信任”,他們有了一種安全感和信賴感,就敢于將內心的想法說出來。多給學生一個解釋的機會,多去傾聽學生的心聲,就等于多給了學生一個展示獨特自我的機會。
三、真誠的贊美,師生關系的潤滑劑
(一)真誠贊美,是無限的動力源泉
俗話說“泥鰍是捧出來的,孩子是夸出來的”。贊美是一種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資,是一種驅使人奮發向上、銳意進取的動力源泉。卡耐基說:“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揚和鼓勵。”每個人都需要善意的贊美。對于學生而言,老師的贊美是一座橋,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之河;老師的贊美是一種無形的催化劑,能增強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推動著學生積極去學習,積極去探索,積極去創新。我是數學老師,我經常在上課的時候贊美學生,說他們的圖像花得非常漂亮,解題的格式非常好,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非常高,常常一道數學題有很多的同學爭著上黑板做。真誠贊美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充滿陽光,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
(二)真誠贊美,是積極的心理暗示
丘吉爾說過:“你想要人家有這樣的優點,那么你就這么地贊美他!”贊美學生,實質上就是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所以老師在贊美學生的同時,還要注意把握好方向。在肯定、夸獎的同時,要流露出一種愿望,含有一種引導和企盼成份。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不要吝嗇贊美的語言,要用真誠、愛心對學生多幾分贊美,只有發自內心地去贊美學生,熱情地去鼓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激勵和愛,讓他們心領神會,信心倍增,溝通也就達到了效果。我是班主任,我們每個月都會進行一次考試以檢查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掌握程度,我是這么對學生說的:這次考試的成績哪怕是比上次的多了1分,你也進步了,值得祝賀。學生說,我再也不討厭學習了,我對學習充滿信心,我從高一一步一步來,到了高三,我一定會成功的。
四、心靈溝通,情與理要雙管齊下
(一)心靈溝通,“動之以情”是前提
溝通的目的在于和諧,引起共鳴以及贏得贊同。班主任在與學生的溝通中,要以情為重,這個情就是教師深沉熱愛學生之情。白居易云:“動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班主任語言符號傳遞信息的重要內容之一,班主任要說服學生、感化學生,必須講究語言的情感,把握好詞語的情感色彩,唯有灼熱的感情,才能使學生感到可親、可敬,從而產生極大的認同感,一旦學生覺得老師是他的知心朋友,那么他們就會敞開心扉,把內心的秘密向你傾訴。今年下學期,我班有一位陳同學告訴我,他在初中的時候,老師總認為他是個不聽話的學生,他告訴我,他喜歡唱歌,喜歡在班里大聲的唱歌,讓現在的話說就是好表現自己。這其實很正常,男同學嘛,喜歡引起大家的注意,我今年下學期我就選他當文娛委員,他帶領全班把我們的校歌《做德技兼備的現代職業人》唱得非常出色,我們班在學校的一年級的校歌比賽中得了第二名呢。
(二)心靈溝通,“曉之以理”不可少
班主任與學生溝通時,只“動之以情”還不夠,“曉之以理”同樣不可少。教師往往在做學生工作時,滿以為只要付出了足夠的愛心,學生就一定能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然而,事實上偏偏有些學生不吃這一套,你對他動“情”,他不當回事,甚至認為老師“軟”,根本不能把自己怎么樣。因此教師不可一味地動“情”,該講“理”的時候一定要講“理”。今年下學期我就遇到過這樣一位新生,進校時不思學習,常與老師頂撞,與老師敵對情緒嚴重,還常欺負其他同學。我主動家訪,了解到他母親病故,父親在外打工,缺少父愛和母愛,造成了他的冷漠、偏執,染上了不良習慣。了解這一情況后,我首先從生活上關心他,并常抽空與他談心,了解他的生活、學習情況、思想狀況,表示自己對他的關愛。漸漸地他對我的態度有所改變,他再犯錯誤時,我結合實際情況,幫他分析問題,擺事實、講道理,指出他的不良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告訴他做人的道理。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曉之以理”以后,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思想認識有了轉變,不再欺負同學、頂撞老師,學習上也有了進步,還主動寫了一份保證書給我。在做學生思想工作時,只有在“動之以情”的基礎上緊接著對學生“曉之以理”,才能使學生從心理上達到一種認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認識,糾正不良的習慣。讓他們的心靈充滿陽光!
總之,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只有掌握良好的溝通藝術,做到換位思考,認真傾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過不斷實踐,努力提高與學生的溝通質量,才能與學生之間搭起相互信任的橋梁,才能走進學生的心理,只有讓學生的心靈充滿陽光,我們的教育事業才能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