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高效語文課堂”,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最大程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課堂40分鐘內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在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最完美地實現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整合,以求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高效語文課堂的提出已不是一個新課題,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就有提出,當時以實施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為前題,此次的提出是以創新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前題,兩次課題的提出背景不同,其本質也不相同,前者注重形式(課堂模式),后者注重思想(教育理念)。筆者認為,“高效課堂”不應該僅僅是指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增進,而且還應該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說,高效的課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維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觸及人格與靈魂。在借鑒學習、大量翻閱有關教育文摘,又經過課堂教學實踐后,我總結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具體如下。
一、先學后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要做的是讓學生自學,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如每篇課文的生字生詞、作者簡介、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等等。學生完全能夠憑借自己手中的工具書、參考書、學習資料等加以解決,教師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啰啰嗦嗦地去講解,況且,這些內容即使教師不講,學生也能完全掌握。對于中上等學生而言,教師的講解是索然無味又浪費時間;對于差生來說,他們更是毫無興趣可言。因此,教師要轉變角色,把毫無意義的講解變為學生的自學和討論交流,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發現、點撥啟發、隨堂檢測。這樣一來,無論是優秀生還是差生,都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學效果肯定會好。
二、賞析文章,分享收獲的樂趣
縱觀語文課堂,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教學現象:老師在備課時預設教學環節,預設教學問題,甚至把每句話都設計好。上課后,讓學生按程序依次回答,更有甚者要求學生的答案必須和老師的一模一樣,差一點兒也感覺不舒服。整節課下來,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毫無主動性和主體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差,嚴重的導致學生上課不聽講,厭煩語文課。因此,我們應該想辦法,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自己動起來。我認為比較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去賞析文章,談談自己的收獲。大家共同交流、互相學習。這樣,整個課堂就充滿了靈動感,學生的興趣會變得很濃厚。而且,學生各抒己見,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獲。
三、質疑問難,在交流中共同進步
發現一個問題的價值要遠遠高于解決一個問題的價值。因此,在分析文章時,老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自己的困惑在課堂上大聲地講出來,從而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疑難提出后,如何解決呢?首先,要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由組長負責,大家共同探討交流所有的疑難,整個活動由學習小組的組長統籌安排。學習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組長負責記錄,然后安排全班交流。這樣,就能形成你問我答的局面,有時甚至出現辯論,學生七嘴八舌,課堂氣氛活躍,場面熱烈。學生都在積極主動地思考,誰也不甘落后,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這樣的課堂,再也不枯燥乏味,課堂輕松自在,師生都沉浸在美的感受中。
四、總結提升,系統知識體系
在課堂學習中,學生談收獲,分享勞動成果;質疑問難,交流學習的問題。此時,學生收獲了許許多多的知識,但是,它們是支離破碎的,這就需要教師把知識系統化,給學生以完整清晰的印象,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掌握以及具體地運用。如在教學魯迅的散文詩《雪》時,教師引導學生賞析江南雪的滋潤美艷和朔方雪的蓬勃奮飛之后,教師隨即總結整節課,從時代背景、修辭方法、寫作手法、內容知識等方面給學生以整體印象。此時,教師一定要求學生整理自己的課堂筆記,使學生養成隨時動手的良好習慣。
五、隨堂檢測,查找知識漏洞
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要隨堂檢測所學的知識,看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學的內容,這樣,便于教師及時調控,查漏補缺。教師可提前準備試題,或者利用黑板、投影儀等設備,試題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過多,就是針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側重于教學重點和難點,用5道左右的習題,利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看看學生掌握情況。從答題情況,老師可具體分析出優秀生、良好生及合格生等存在的不同問題,從而更好地調控教學。
六、注重反思,提升教學水平
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一定要善于反思。正如我們平時看電影一樣,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每節課結束后,我們總會感到有許許多多的不足,課后反思不但有利于總結教學的經驗教訓,而且還能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己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如在平時教學詩歌單元時,我的教學膚淺單薄,流于形式,沒有深入探討。正是經過我的不斷反思,我學會了結合背景去透視詩的意境,借文字去感化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思想受到熏陶,有感情地誦讀,直至背會全詩等許多好的方法。
課堂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固定的程序。教無定法,貴在有心。只要我們不斷實踐,不斷摸索,就一定能構建出高效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