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彩的語文課堂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良好互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要組織好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文筆者從如何組織好學生的課內學習活動,讓教學過程達到預定目的的角度出發,簡單分析了幾項措施。主要內容包括:語文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記筆記;教師要合理適當地組織學生討論;課堂練習中,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教師要提供給學生必要的閱讀、自學時間。
【關鍵詞】新課堂;組織;語文教學
一堂生動活潑的語文課,離不開教師與學生良好的互動。學生應是這節課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按照指令動作的機械人,使學生被動地進行學習活動,這種做法會影響教學的效果,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怎樣指導、組織好學生的課內學習活動,讓教學過程達到預定目的,也是教師教學組織能力的主要體現。作為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應在這方面多下功夫,不斷提高自己組織教學的技能和水平。
一、語文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記筆記
語文學習中,最好的活動是聽和記,首先要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了解聽課和記筆記的意義,使學生想聽、要聽,想記、要記。教師要用積極的情感影響學生,調節學生的情緒,使他們精神飽滿地集中注意聽課。堅決摒棄“機械重復、單調平淡、等容易使學生疲勞、分散注意的教學方式。
其次要進行方法指導,使學生會聽。有的學生只重視聽結論性或事實性材料,不注意聽分析、論證過程,這是不正確的。要告訴學生:聽課的目的不只是了解有關的知識,還在于發展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因此還應該注意講解的問題是什么、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解決的思路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決的、為什么會得到這樣的結果等等,即不但重視結果,也重視過程。
二、教師要合理適當地組織學生討論
討論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圍繞一個或若干個問題發表意見,相互啟發,這種活動主要適于高年級學生。組織這種活動,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組織能力和豐富的經驗。語文教學中的討論有全班討和時間較短的分組討論,來跟教師講解、學生自學等互相配合。
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和巧妙地設計好討論題,對于組織好討論常常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討論題要有思考性、爭議性,容易產生不同的理解或者不容易作出全面、完整、本質的回答;難度要適中,太簡單或者太復雜都不能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
在確定討論題后,教師應該細致地分析、推測學生在討論中可能出現的不同意見,準備好進一步進行啟發、引導的問題或材料。要給學生思考和準備的時間,提前向學生公布討論題,并指導學生復習有關知識、閱讀教材和收集資料。對于專門組織的討論課,應該要求學生事先準備發言提綱。討論開始前,教師應簡要地說明討論題及其意義,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各抒己見,積極地參加討論,相互切磋,求得正確答案。
討論時要鼓勵、促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和大膽地發表意見,養成良好的討論習慣,及時幫助學生排除疑難和障礙,不包辦代替、又不放任自流,緊扣主題,掌握時機,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深入思考。
在學生碰到力不能及的疑難問題時,教師要進行提示,幫助排除障礙。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超出大綱要求,要及時向學生交待,或者留待課后個別指導,避免浪費課堂時間。對于討論中出現的錯誤,要讓學生通過討論來分辨是非、自己糾正。不要輕易表態、簡單地當裁判員。教師的發言不宜過多,既要以學生為討論的主體,又不當“袖手旁觀”的觀眾。
在學生得出正確結論、結束討論時,教師應作好總結和評價,進行學習指導,可以提出鞏固、提高所學內容的練習要求或者提出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三、課堂練習中,活動中不可缺少的
要注意課堂中的練習,練習是以鞏固知識、形成技能以及發展智能為目的的實踐訓練活動,是學生使學得的理論知識跟實際聯系的形式之一,也是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現代的語文教學法中,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常常跟聽課、討論、閱讀等活動配合,構成學生完整的學習過程。練習有口頭、書面(包括板演)和操作這三種形式。練習題由教師在備課時精心擬定,它應該有明確的訓練目的、具有針對性,又要精選基本類型并具有典型性,還要具有思考性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同一內容的練習題應該注意變式,適當地多樣化。
在學生進行練習時,教師要進行巡視指導,檢查和督促學生認真地審題、解題,對發生錯誤或者感到困難的個別學生要進行指點、輔導;對普遍發生錯誤和感到困難的問題,要及時地作補充講解,進行全班輔導。學生練習完成后,教師要對學生的方法、過程和結果進行講評,也可以組織學生互相批改或評論,教師要做好練習的總結,加深學生對有關知識的理解。
四、教師要提供給學生必要的閱讀、自學時間
閱讀是自學輔導法中學生的主要活動方式,但是,它更多地在其它方法中跟講授(聽課)、討論、練習、實驗等相互配合。教師應該事先選擇好適宜學生閱讀自學的教科書內容或其它讀物。要提出學習任務,提示學習重點、學習要求、學習程序和方法,提供有關的練習和實驗材料。要指導學生不但動眼,而且動腦、動手;對不同性質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方法。
在閱讀時要注意“動筆”。勾劃重要內容,摘錄要點,整理和編寫知識系統或小結,隨時寫下心得、體會以及問題,作好閱讀筆記。要重視做好練習,來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對比,善于發現問題,努力通過獨立思考或者討論求得解決,使閱讀、自學的內容“由薄到厚、由少到多”;隨后又要注意進行概括,分清主次,抓住重點和精髓,繼而實現“由厚到薄、由多到少”的第二次升華。
最后,我要說的是,學生的課內活動,形式多樣,各位教師要根據各自的實際,選取最切合學生的活動,切不可盲目地認為活動越多越好,形式越花就越趨近新課堂教學,一定要審時度勢,使自己的教學彰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