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藝術教育是以提升人文素養,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這就要求美術教育工作者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強化美術的教育理念,特別要注重課程本身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教學方法往往直接體現人才的培養規格,決定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是提高人才質量的關鍵,我們要重視美術教育方法。
【關鍵詞】高中美術;教育教學;方法
一、改變過往學習方式,從臨摹中發揮想象力
古人云:創造想象能力的培養是審美教育的最高目標。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為發展理性認識的內容,有重點地進行臨摹教學是必要的。我們承認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吸收傳統的審美觀念和造型技巧,不等于千篇一律的照葫蘆畫瓢,何況國內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術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與原作比欠準確,也無法達到臨摹目的。長期的\"照葫蘆畫瓢\"不但破壞了學生感知認識,而且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思維的發展。即便在美術高考中中榜者,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術教學中貫徹\"啟發式\"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藝術創造想象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師生都成為教學的主體。他們通過講授、問答、開展活動、討論教學實驗、技能訓練、師生演示及自學指導等手段,主動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思想,發展創造思維能力,加強自我教養、自我修養的積極作用。其實現代美術教育術不論國內國外在這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嘗試。走出課堂,教師與學生共同成為教學主體,既驗證了同學們的辨別能力,開闊了視野,又提高了同學們思維想象力。可以斷言,一個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教人認識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規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貴的能力。要培養創造力,就必須培養想象力。想象是創造的先聲。
二、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學美育的任務
我認為,審美教育就是培養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的新人。具體地說,審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樹立、端正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陶冶人們的性情、凈化人們的情感,美化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更加熱愛美、熱愛生活。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十二、三歲至十八、九歲之間。初中階段的學生基本上屬于少年時期,處于少年時期的初中生,是從童年到青年的過渡時期,在他們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強等特點,另一方面已出現了青年的某些年齡特點。他們身體的發育還不成熟,體力和意志還不太強,易于沖動,缺乏克制能力,興趣廣泛而不穩定,好動而容易犯規,對于生活中的善惡美丑還缺乏辨別能力。這些身心特點,都說明了初中學生教育的艱巨性。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學階段的任務,是培養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其鑒賞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并輔之以初步的創造美的技能訓練,完成一定的低層次的美術創造任務,以引導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三、教師的授課方式應該靈活多樣,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在主動參與了學習活動,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的創造潛能。上課時,教師出示鑒賞作品后,教師不要立即講解,可以讓學生讀畫幾分鐘,也可以以討論的形式,再請他們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拋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畫面。另外,鑒賞與實踐相結合,從中領悟作品內涵。再次,情景創設,從中品味藝術魅力。優秀的藝術作品,在形式結構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蘊,或某種意味等等精神內涵,即意蘊美。在審美直覺刺激了鑒賞者的感覺后,將不滿足于停留在表面的連鎖反應,這時教師應積極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激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師若能充分利用電化教育法、語言描述法、情景設置法等辦法,往往事半功倍。
四、創設情境,培養求知欲
美術新課標要求:\"美術教學應注重創設情境。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可以針對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用有關的音樂、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創設情境,培養學習興趣,加深對文化、歷史以及美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在美術創作教學中,應該創設能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勵學生創作出主題鮮明又富有新意的作品。美術教學運用直觀教學手段的地方很多,教師可以在講授中運用范畫作品、幻燈等教具,可以在臨摹中運用示范,在寫生中訓練藝術觀察。例如在工藝課繪畫教學中,筆者擺了一些有趣的物體(鮮美的雪梨,美麗的鮮花等),讓學生來畫,讓學生喜歡它,畫好它。在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除了幻燈片,有可能的話找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實物,如《清明上河圖》的印刷品,花瓶仿制品,同時有時間的話還讓學生自己動筆也來畫,來實踐,這樣課堂上就活躍起來了,老師與學生也增強了互動,學生的求知欲也相對得到提高。
總之,優秀的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應該從塑造人的角度來探索,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個性發展,挖掘學生潛在的能力,培養開拓精神的創造性思維,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優良個性品質和各種審美創造能力為目標,幫助學生提高欣賞美的能力,為培養綜合性人才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