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智力障礙是一個極大的社會問題,據統計,我國現有的智力障礙者1000多萬人,兒童占有較大比例。在對智障兒童進行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學進入特殊教育領域伊始就受到智障兒童的熱烈歡迎,因此,這一領域的兒童音樂教學研究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音樂教學就是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智障兒童的知覺、動作、情緒三者相互刺激而產生的康復作用,同時也顯現出了身心發展的進步作用。
一、讓音樂引領發展
我校學生程度都不一致,所以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需要掌握每個智障孩子的性格特征,通過對智障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在教學前后音樂能力、行為能力的測試對比,形成可控制的變量,從而得到最后的康復實驗評價依據。智障兒童從起初的聽到音樂就高興、興奮,到慢慢以后聽到音樂就會靜靜地去聆聽;因音樂體驗后音樂表現能力、行為表現能力的變化,通過采用在同一課堂、同一時段中進行音樂體驗來盡量控制無關的干擾,孩子們的改變、變化是我最愿意捕捉到的信息。我校低年級的一名女生,剛進校時從不敢抬頭看人,我在課堂中抓住每一個和她交流的機會,從最開始時的舒緩的音樂中輕輕撫摸小手、俯下身為她系鞋帶,到現在她每一次開口、每一次發音我都會發動同學們為她的進步鼓掌,放一些歡快的音樂獎勵她,對她的不放棄和鼓勵,幾年下來,孩子的進步、變化也換來了家長的肯定。
二、讓音樂凈化心靈
智障兒童音樂教學的作用是顯著的。首先要掌握孩子在對音樂治療前的狀況的進行了解;然后記錄他們每次在音樂課堂中行為表現,然后針對孩子的變化改變自己的教學措施,找出真正適合孩子們的教學方法,最后進行音樂課堂效果的評價。比如我校七年級的一名女生,剛入校時任性、強橫,稍有不順心的事就要打發雷霆,開始我也是想在我的嚴厲聲中壓制她,可誰知適得其反,他她只會更加無理取鬧,后來我也改變了“策略”,先讓她發脾氣,我來搜集她每次生氣的都是什么緣由,等她情緒穩定以后我就開始對她進行疏導,在課堂上故意找出她會唱的歌曲指名讓她來表演,她唱的越來越有自信,而且每次在課堂上我還特別對同學們宣布:“今天,ⅹⅹ同學少發一次脾氣,還幫助其他同學做了ⅹ件好事”,經過我的觀察,在其他同學為她鼓掌時,她會害羞的低下頭,慢慢的也融入了班集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重新認識了自己,找回自己自信的一面。
三、讓音樂得到升華
培養智障兒童音樂表現能力我分為四部分內容:
(1)用兒童打擊樂(響板、砂錘、搖鈴、串鈴、鈴鼓、三角鐵等)為歌曲伴奏。
(2)用樂器(鋁板琴、木琴)為歌曲伴奏。
(3)用鍵盤樂器(鋼琴或電子琴)為歌曲伴奏。
(4)音樂感受力表現(唱簡單兒歌、模唱簡單兒歌、簡單兒歌表演、手拍簡單節奏、腳踩簡單節奏、隨快板音樂即興跳舞、隨慢板音樂即興跳舞)。
智障兒童行為表現能力我也分為四部分內容:
(1)語言交往能力(目光對視,有交往愿望,會使用你、我、他,知道自己名字,會使用形體語言,能表達自己的簡單需求,對別人的要求作適當反應)。
(2)精神集中能力(能注視前方物體3秒鐘以上,保持精神集中3分鐘以上)。
(3)動作協調能力(能自然協調地走,能自然協調地跑,能雙腳連續跳三次以上,能準確地接頭球、能平地直線走兩米)。
(4)認知能力(能分辨上下、前后方位,能分辨兩種顏色以上顏色、形狀,能說出四季,能說出兩種以上氣候現象,能說出晝夜特征,能說出兩個以上節日或小動物、樹木、花卉、水果,能連續數出10以內的自然數)。
根據對程度不同的智障兒童進行音樂教學康復,可看出音樂訓練對改善智障兒童行為障礙產生了作用,使我們今后對智障兒童的音樂康復更具針對性。
此外,我還發現,音樂康復教學選擇方式的準確性、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駕馭能力及臨場即興應變的敏感度是使音樂康復訓練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否則,如果音樂教師缺乏音樂感染力將使音樂教學康復的效果大打折扣。音樂課堂教學的作用已經在不同類型的智障兒童音樂康復訓練中體現出來,對精神集中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的作用最為明顯。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努力爭取進一步提高改善智障兒童發展障礙的音樂課堂教學效果,以促進通過接受音樂而得到發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作者簡介:
杜榮芳,女,(1982.08~),籍貫:河南省焦作市,學歷:專科,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