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狀分析
農村的學生長期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環境下,學生的見聞受到限制,對周圍的事物往往習以為常,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他們不喜歡讀課外書,也沒有條件多讀課外書,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學習習慣較差,交流對象單一,尤其缺少細致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表現生活的能力,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到寫作文時,無內容可寫,沒話可說,頭腦一片空白。真是“老虎吃蒼蠅,無處下爪”!當老師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時,眾多家長總是說:“連書上的都學不會,讀什么課外書?”所以,當寫作文時,一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二、解決措施
《新課標》對于作文教學方面作了較大的修訂,一是提法的改變,把中高年級的“作文”改稱為“習作”,旨在進一步明確小學作文的性質是練筆,即“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二是淡化了文體的要求,對中高年級作文的要求是“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寫讀書筆記和常用的應用文等。”在表達上沒有明確提出“有中心”的要求,條理方面由“有條理”降低為“有一定的條理”。這樣做,旨在減少學生在作文上的壓力,能無拘無束地把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真實地寫出來。下面就以如何按照“新課標”下進行農村作文教學談幾點拙見:
(一)重視閱讀教學,培養閱讀積累語言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關。”閱讀是一種學習,而寫作是一種創造。大量的閱讀和擴大語言積累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語文教改實驗中已有定論,它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有效的途徑。新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量和背誦量作了具體的規定:課外閱讀六年制不少于150萬字;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我認為:
首先,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要搞好“班級圖書角”這個博覽天地,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手頭擁有課外書籍似乎不太現實,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想盡一切辦法,配備充足的圖書、資料。如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優秀少兒讀物和其它人文科學讀物以及科技讀物等。但是,這里必須強調一點:教師必須清楚學生喜歡看什么類的書籍盡可能的多樣化,讓學生各取所好,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對學生每周讀的書教師要跟蹤檢查指導。
其次,“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小學生大多數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為此,可以布置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一定要定期的檢查和指導,定時進行讀書心得交流,及時反饋學生的習作水平,因材施教,對癥下藥。這樣才能把自主閱讀積累語言材料落到實處,避免閱讀收集流于形式。
(二)合理運用農村資源
在前幾天,我向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觀察身邊環境被破壞的現象”,第二天,當小組一起交流時學生七嘴八舌說個不停,各個有話可說,就連班上平時不說話的房某某同學都說:“老師,學校門前水渠里垃圾太多,榆中縣步行一條街入口處兩邊垃圾太多……”頓時,教室內掌聲、贊嘆聲四起。接著,我說,看來同學們觀察的都很仔細,“對環境的這種破壞現象,提出你合理的建議”,學生寫上來的建議有些不盡合理,而且可行。對農村學生來說,農村的風景優美,鄉土氣息濃厚。美麗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態的動植物。這既是作文教學的直觀教具,又為作文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教師利用這種優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使他們“見景生情”。把這種情景教育引進小學作文教學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堅持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語言實踐活動能豐富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從農村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堅持收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讓學生相互講述電視內容,摘錄節目中的一兩句優美的臺詞或記敘自己溶入到節目內容中的喜怒哀樂。堅持寫自己的真實見聞感受,定期進行交流,定時進行總結;每學期讓學生種植一種植物,并寫一篇說明種植過程、結果和體會的短文;并結合個人興趣和特長,每學期班級舉行一次講故事、朗誦、書寫等語文競賽活動。這樣,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加強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聯系,以及學科間的融合,豐富習作實踐活動,體現新課改“習作”教學的新理念,新思路,增加學生的寫作素材,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要寫好作文批語
學生的作文是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因而強烈地期待得到老師的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評價——或熱情地贊揚、鼓勵,或誠心地幫助、指點。老師在作文批語中表現出的態度、情感、準確性直接影響學生的寫作情緒和興趣因此,老師對學生的作文要用贊賞的眼光去批改,并通過作文批語使學生得到知識上的滿足,學習上的動力,心理上的平衡。
三、結論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愛作文的情感,同時,要培養學生勤于動筆的習慣,在生活中多積累一些素材,這樣,學生就不會再視寫作為難事,無話說可以變成有話說,不會寫可以變成會寫,用詞干巴可以變成行文流暢,千篇一律可以變成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