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反思即將過去的百年,迎接新世紀的重要時刻,江澤民同志審時度勢,曾經指出,當今世界“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要改革、創新,以培養和提高全民族的創新能力,這是我們肩負的光榮使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課堂教學則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主陣地。如何轉變教育觀念、棄舊汲新,培養出一代有扎實基礎、有創新精神、有開拓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當今教師的首要任務,那么,我們又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呢?
一、在教學中設疑啟智、營造創新氛圍
英語課堂教學中可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或語言材料,設計適量靈活性較大的思考題,或讓學生從同一來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養學生積極求異的思維能力。當學生對這類討論性問題產生興趣時,他們會不畏艱難、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應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創造學習英語的氛圍,加強語言信息的刺激,營造創新教學氛圍。在課堂活動中,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應經常采用課堂討論的形式,積極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用自己的獨特見解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二、創設交流情境,變“個人競爭”為“集體合作”
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磨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臺。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于其思維的活躍。
1.一問多解時交流學習
一問多解是培養學生橫向發散思維的一種方式,是訓練學生拓寬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最易出現一問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學間的相互啟發,思維由集中而發散,由發散而集中。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若注意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則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便會得到加強。如,讓學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時,引導學生不要局限于“Yes, I have.”“No, I haven’t.”,要廣開思路,要求每個學生在作肯定、否定回答時,附加不同的句子,這樣才會得到以下極富生活氣息的回答:Yes, I have. It’s very exciting to be there.
Yes, I have. I’ll never forget it. …………
No, I haven’t. How I wish to go there.
No, I haven’t. But I wish some day I could go there. …………
又如,SEFC BOOK 1A, Lesson 37, 主題是關于sports的對話,因為學生年輕活潑,愛好運動,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開動腦筋,踴躍發言,積極參與,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盡可能多的說出一些體育用語,如:tennis, badminton, relay race, wrestling, balance beam, shooting, track and field等。
2.突破難點時合作互動
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手和腦在一塊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學中,尤其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若能組織學生集體合作,則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在合作中,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討論、學習,思維由集中而發散,又由發散而集中,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這樣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鑒、啟發、點撥,形成立體的交互的思維網絡,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果,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初中階段,學生進行看圖說話(talking about pictures)一般感到很有困難,如果在掌握了基本句子的基礎上,讓學生先幾個人一組進行準備,這時,學生會你一言、我一語,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在吸取了其他同學的思想后,每個學生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務,用英語表達好自己的情感。又如在教完具有表演性的課文后,讓學生進行總結性表演時,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合作互動”,把課文內容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
三、培養學生自立探究和機會
素質教育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教育,學生需要獲得能夠繼續獲得知識和能力的科學方法,良好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發揮天賦能力。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安排上必須更加注意教法新穎有創意,以便更好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和激勵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銳意創新。
(1)教師可用下列內容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2)讀中巧問法:在指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巧設開放性問題使學生進入所學情境之中,讓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眾說紛紜,異彩紛呈。
(3)課文復述法:在學生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礎上,通過變換人稱 、改變文體、或充當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學生置身于自然、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大膽的、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這樣不僅鞏固了所學內容,而且還訓練了語言組織能力,更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4)讀后續論法: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熟悉了課文的所述的故事、劇情或事情之后,引導學生預測能“自圓其說”的故事結局、續編劇本、或者結合自身生活實際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
總之,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一種認識過程,也是一種探究過程。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探索與創造,英語的課堂教學只有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好地進行統一,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逐步培養其求異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