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西進行新課改已有幾年時間,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研究者及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因此地理教師在新課改指導下如何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關鍵詞】新課改;提高能力;地理學習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科學,它強調的是人、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統一,只有協調統一我們當今社會才能得到發展。教師的職責就是為了順應社會發展而培養大量具有綜合學習能力的人才,而新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由“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在轉變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將會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對事物的觀察將會更加敏捷,更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那么,我們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的教學思想觀念要轉變。
在新課改之前,教師經常拘泥于“一枝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幾張掛圖”的舊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改變那些不利于學生成長、不合乎時代需要的教學行為和相應的思維方式及態度,調整師生教學活動的整體結構,使教學活動能更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更有效的實施素質教育。通過教學觀念的轉變,學生會從原來的死記硬背、缺乏興趣與激情的“要我學”學習方式轉變為“我要學”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學習興趣、熱情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感受得到豐富,對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科學價值等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學習知識的增長過程也就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
2教學內容應該更加靈活。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把教材和教學內容等同起來,他們依據教學大綱、運用地理教材進行教學,把一些現成的知識落實到教案上,再通過課堂教學灌輸給學生,而不考慮教材以外還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這種做法不符合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及社會發展的需求。而新課程標準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作為基本理念,強調的是學生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和對提高整體素質的作用。教師教學時,需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必須達到的目標對教材進行挑選,舍取,加工,這就給地理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但也對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應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大膽創新,大膽探索,不斷豐富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在掌握地理學科知識和常規地理教學方法、手段的基礎上,還要掌握與地理學科有關的學科知識以及現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3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教師要想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那么就要求教師應努力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巧妙運用具體的激趣方法,把授魚方式轉變為授漁方式。首先,教師應精心設計創造性的教學方案。地理教材只為教學提供了基本內容,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地理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創造性地組織教材,使靜態教材內容變為動態教材內容,誘發學生探索。其次,教師應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問題。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變化過程,教師應設計一系列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問題,使學生在尋求答案的同時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維深度諸方面的突破。比如在講《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提問:你到過沙漠嗎?沙漠是什么樣子的?如果你生活的地方變成了沙漠那么你該怎么做呢?通過這些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第三、教師應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討論。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著某一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討論,相互交流各抒己見,同時也應鼓勵學生向老師提問,甚至可以否認老師,通過學生之間的溝通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有利于學生智能的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再次,教師應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是利用計算機對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綜合處理、建立邏輯關系和人機交互作用的技術。教師如果在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 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難點,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地理教學一刻也離不開地圖,地圖是地理學科特有的形象材料,如何掌握好這些圖的內容、發揮它的作用,是學好高中地理知識的關鍵。如果用一般教學手段展示圖的內容,有一定局限性,無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而采用多媒體手段,就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到高中地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時,在黑板上只能畫出某一時刻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演示不了直射點移動的整個過程,而中學生空間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很難理解該部分的知識點,從而失去學習的能力。而多媒體技術可以詳細演示出直射點移動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直射點的運動,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就不知不覺掌握了這部分知識。
4教學過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郭沫若說:“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積極地、執著地探索該事物的奧秘。興趣具有一種巨大的推動力,可以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在勤于積累資料素材的基礎上,保持有敏捷的思維,運用生動幽默的語言,還可以將啟迪智慧的謎語、言簡意賅的歇后語、幽默動人的漫畫等插入到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活躍的思維狀態,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 例如在講到高中地理 《影響工業布局的主導因素》時,教師可以先把學生所在城市的資源、能源、交通、河流、農業生產等情況描繪出來,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假設你是一個老板想要建立一個工廠,那么你應把工廠安置在哪個位置,為什么要這樣安置呢?”。學生一聽自己是老板興趣馬上就被激起,于是馬上去思考自己該怎么選擇,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紛紛講出自己的理由,最后老師再進行總結,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掌握了該節知識點。由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自然在快樂中掌握知識,扭轉他們對地理學科的偏見,同時增強他們學好地理的信心,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
總之,在地理教學的實踐中,應轉變教育觀念,重視人的發展性和主體性,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真正使每個學生變得愛讀書、愛學習,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從而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素質。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社會發展的棟梁之才!